以太坊交易所 以太坊交易所
Ctrl+D 以太坊交易所
ads
首頁 > XMR > Info

40萬人爆倉后梳理穩定幣:靠算法穩定的龐氏2.0時代?_穩定幣:40億比特幣能提現嗎

Author:

Time:1900/1/1 0:00:00

今天聊一下穩定幣。對很早就接觸加密貨幣的小伙伴來說,已經不是新鮮詞。但對于非加密領域、尤其是非金融領域的小伙伴,大概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其然。

所以今天干脆來一次全面梳理:從穩定幣小歷史開始,追溯它是什么時候出現的?為什么會出現?以及后來衍生出的各種類別——我們談論的時候,到底在談論哪一種穩定幣?

還會討論到上次“穩定幣”熱潮和這一次有什么不同?“靠算法穩定”結構內在的“龐氏因素”,在“舊時代”和“新時代”有什么不同?以及最重要的:在web3和虛擬經濟時代,什么才是一個好的穩定幣結構?它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本期提綱:

1.穩定幣小歷史:為什么會有“穩定幣”?當我們談論“穩定幣”的時候,究竟在談論什么?

2.討論“穩定幣”之前,要先明確什么是“穩定”?怎樣才算“穩定”?

3.穩定幣的“穩定“概念,來自于它為什么被人們接受為其他資產的計價單位,“算法”能起到類似作用嗎?

4.“穩定幣”分哪幾種?穩定幣的“穩定”來源是什么?

5.上次“穩定幣”熱潮和這一次有什么不同?

6.成百上千的算法穩定幣,為什么只有Terra很好地活著?

7.用“小跑幣”描述terra模式算法穩定幣的工作原理。

8.Terra模式為什么類似央行和外匯儲備的操作?

9.怎樣的“穩定加密數字貨幣”才算是好的方案?

10.再談我們為什么需要“穩定幣”?穩定幣對Web3和Metaverse的意義?

以下為小跑和will的對話——

小跑:

首先還是要把穩定幣的概念、小歷史捋一下。穩定幣是什么時候出現的?為什么會出現?

Will:

到了今天,穩定幣幾乎可以說是整個數字經濟的一塊基石了。但是“穩定幣”這個詞本身很奇怪,現在的“穩定幣”,其實都是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的一種表達方式。那當初為什么叫“穩定幣”?為什么不叫“某種貨幣”?或者就叫“某種美元”、“美元提款權”?

叫了“穩定幣”之后,反而會帶來一些誤解——是不是“追求穩定”才叫“穩定幣”?不穩定了,就不叫“穩定幣”了?所以還是得探討一下歷史。

穩定幣最早出現在2013-14年。我們現在看到的穩定幣里,最大的是USDT——由Bitfinex數字貨幣交易所的創始人們打造。初衷很簡單,主要兩個原因:早期世界各地的數字貨幣交易所,走的是比較傳統的模式,類似電商的支付寶。你要買賣東西,先把錢充值進來,之后我給你記個賬,給你內部發行的一個“符號”,你就可以直接購物,不用每次購物時從銀行轉賬。現在的股票交易所也是此類運行方式。

這是穩定幣的早期模式,但肯定很快會遇到監管問題:世界各國都會對“托管用戶法幣資產”有牌照要求,這是非常正常而且正確的。但這會直接導致用戶在出入金時非常麻煩——因為每一筆資金還都要審核。大額轉賬在比較成熟的西方國家也都是受到各種限制的。

早期的先行者們就發現了這個問題——這樣搞實在是費勁,如果幾百塊錢都這樣搞的話,人工審核成本實在太高。所以就構思了一個新的模型,有點像我國家的股市。大家可能了解,我國的股票市場跟國外不太一樣,券商是不托管用戶資金,而是通過一種叫做“第三方存管”的方式,讓銀行去托管的。我們以前也是券商托管資金,你的錢直接打到券商的賬戶里,它們幫你交易。后來遇到了一些監管問題,比如有券商挪用用戶資金偷偷炒股。

于是變成了現在的模式——你的錢其實仍然在銀行托管,銀行跟券商打通,去記個賬;券商拿著這個記賬數字去做交易。最終結算時,你的錢會劃走或者劃回來。你會發現,這個流程,跟現在的USDT、USDC的穩定幣結構很像——你美元資產放在一個托管機構,它向你發行了一個區塊鏈上的“符號”,你用這個“符號”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去做交易,包括中心化的交易所。這樣就可以讓交易所、或者每一個買賣數字資產的平臺,完全避免了出入金、開戶、銷戶時KYC和各種審核的麻煩。

數據:價值約440萬美元的ID代幣將在本周解鎖:6月19日消息,Token Unlocks數據顯示,本周有4個加密項目將進行代幣解鎖,總計釋放價值約482萬美元。

1inch (1INCH)將于6月20日16時解鎖15,000枚代幣,價值約4139美元,占總供應量的0.001%。

Euler(EUL)將于6月22日02:39:19解鎖147,848枚代幣,價值約23萬美元,占總供應量的0.544%。

SPACE ID (ID)將于6月22日8時解鎖15,152,777枚代幣,價值約440萬美元,占總供應量的0.758%。

Acala (ACA)將于6月25日8時解鎖4,657,534枚代幣,價值約18萬美元,占總供應量的0.466%。[2023/6/19 21:46:21]

這個最早的模型,也就是穩定幣出現的原因。但這并沒有解釋它為什么叫“穩定幣”。

之所以叫“穩定幣”,是因為世界各國對“法幣托管”監管之后,數字貨幣交易所中“法幣交易”這個功能就會下線——因為沒有牌照,只能發展出OTC場外市場來交易法幣。

沒有了法幣的場內交易,那“場內”還剩下什么?只剩下所謂的“幣幣交易”了。比如“BTC”對“ETH”交易對。但是場內沒有了法幣,上漲和下跌就沒有了統一的尺度——BTC和ETH它倆互相漲跌并不能衡量你的財富變化,因為它們對美元的價格都有可能是“跌了”,那其互相之間漲跌也沒有意義。這時貨幣的“價值尺度”特征就顯現出來了。

怎么解決?USDT就成了解決方案。雖然當初設計的主觀目的是想解決出入金麻煩的問題,但它的出現,一下子為場內的幣幣交易模型提供了一個“價值尺度”——因為USDT也是一種數字貨幣,而不是法幣的記賬符號。

于是,大家覺得,以前我們只有“Bitcoin”等各種各樣的“coin”,而USDT承擔起了當初法幣的作用,那么就統稱為“穩定幣”。所以,不管是“誤打誤撞”,還是“有意為之”,因為有USDT,以及后來合規的USDC等穩定幣的出現,就又把法幣或者它的“符號”帶回了場內交易,一下子使得標準的金融市場模型又建立了起來。

所以客觀的說,穩定幣的出現是整個數字貨幣世界繁榮的基石,或者水源。

小跑:

我也算是經歷過了這個背景。很多年前,如果想交易比特幣或其他幣種,會遇到出入金的問題。如果我買了比特幣、獲得了收益、并且想“cashout”的話,就需要出金換回法幣。但“出金”這個動作如果時間點沒掐好、或者需要超長時間來處理的話,可能“收益”在“出金”之前就全部跌回去了。

和傳統金融交易一樣,有了股票或者衍生品的頭寸,我需要把一部分資金放在“停車場”,比如債券市場。這些債券其實也起到一個“穩定幣”的功能,在資產沒有離開市場的前提下,先暫時停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地方,這樣遇到市場機會時可以立即進入。當年Tether的出現,確實也給“搬磚”的人極大的便利性,可以抓住一些市場機會。

那“穩定幣”作為一種理論或是理念,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我看到了兩篇論文。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出現。一篇是《哈耶克貨幣:加密貨幣價格穩定解決方案》;另一篇是RobertSams的《加密貨幣穩定化:鑄幣稅份額的概念》——都試圖在構建一種穩定的加密貨幣方案。

第一篇聚焦于比特幣的通縮特性,認為2100萬個上限沒有辦法承擔貨幣的職能,可能需要一種建立在規則之上、有“供應彈性”的加密貨幣。這篇論文提出一個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rebase”,我覺得把它翻譯“調鉤”比較好,對應美元的脫鉤。“調鉤”也就是用“供需”改變所有持有者的份額,用“供需”來調節加密貨幣的“穩定性”。

RobertSams的那一篇也很重要。首先這個人就挺有意思,之前是對沖基金利率衍生品的交易員,后來在區塊了OTC清算結算領域創業。他提出了一個框架,也是現在很多穩定幣的設計框架——在之前的“rebase供應調節”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SeigniorageShares”的概念。等于同時發兩個幣,一個作為穩定幣,另一個的作用是調節穩定幣的“穩定性”。它就像一個大海綿,吸收所有因為“調節”通脹帶來的收益,或者通縮帶來的債務。

Web3投注平臺Dexsport遭黑客攻擊損失價值40萬美元的BUSD:12月7日消息,Web3投注平臺Dexsport披露因遭黑客攻擊已損失價值40萬美元的BUSD,但智能合約沒有受到影響。據稱,黑客利用鏈下漏洞攻擊了該平臺,該漏洞與處理存款的唯一交易標識符“大小寫記錄”有關,目前相關漏洞已經修復,提款和存款也已恢復,損失資金為平臺自有資金,不涉及客戶資金。(newsbtc)[2022/12/7 21:29:14]

其實大家都是圍繞哈耶克的理念來試圖尋找一種“穩定”的解決方案。大家都知道哈耶克diss金本位,認為金本位只是在沒找到約束政府的機制時,才勉強使用的方法。我們應該可以找到一種私人領域、大家能夠信賴的、和實際經濟活動掛鉤的一種穩定幣解決方案。

Will:

這就引出了穩定幣的第二階段。2013年到2014年還發生了兩件事情:一個是以太坊的出現。另一件事是MakerDAO設立。

其實以太坊還沒出現時,MakerDAO就已經出現了——這就跟那兩篇論文有關了。MakerDAO是一種典型的“供給側之錨模型”,我的感覺是比較匹配哈耶克的邏輯。這個項目自己的定位就叫“做去中心化央行”。這個早期理念還是蠻不錯的,MakerDAO成型的那幾年,我跟一些早期參與者接觸過,還是有一些理想的。

還有兩個有意思的小典故,讓我感慨華人真的跟加密世界有緣。MakerDAO的穩定幣叫DAI,是因為創始人懂中文,所以起名字的時候提出了幾個備選項——一個是“DAI”,也就是中文的“貸”;還有一個叫“JIAO”。也就是北宋的“交子”。最后“DAI”勝出,“貸”也完美匹配了金融的邏輯。

另外,DAI還起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致敬戴偉。戴偉是B-money概念的創始人,實際上是數字貨幣的鼻祖。當初中本聰也引用了戴偉的這篇論文,MakerDAO的DAI也有致敬戴偉的意思。這就變成了一個“雙模因”。與此同時,以太坊的gas的最小單位叫做“wei”,也就是戴偉的“偉”。也是為了致敬戴偉。

小跑:

所以MakerDAO也是建立在哈耶克的邏輯下。那在這個邏輯下什么是“穩定”?怎么樣才算“穩定”?我們在什么維度才算是進入了穩定幣的討論呢?

Will:

穩定幣概念本身確實很重要,但我覺得“穩定”這個概念有一點tricky。

今天我們看到的穩定幣很簡單,邏輯是跟美元保持等值、或保持固定匯率關系。如果真正實踐哈耶克的理念,或者假設世界上沒有美元——因為美元就是跟哈耶克理念不那么一致的貨幣——可以作為錨定的標尺,那么穩定幣應該怎么定義?針對誰“穩定”?

現在世界上還有那么多貨幣,我們假定把每一個國家都是一個項目,或者一個私人的公司,它發行了自己的貨幣,也就是這個國家的主權貨幣,它跟美元之間顯然不會是永遠1:1綁定的。既然如此,這些國家的貨幣難道就不是“穩定幣”了嗎?

它肯定應該也叫穩定幣。如果我發行一個日元穩定幣,難道就因為日元跟美元匯率有波動,日元穩定幣就不叫穩定幣了嗎?最近兩天日元波動劇烈,日元眼看奔著150去了,那是不是日元就不能叫穩定幣了呢?

肯定不能這么說,所以我們得看“穩定幣”到底是針對什么的“穩定”。

如果是錨定美元的穩定,那么只要針對美元上下波動超過一個范圍,它就是不穩定——現在很多穩定幣項目都有這個問題,它只能錨定美元,不能錨定日元。反過來,如果你到了日本,日元對美元就算有上下50%的波動,日本國內的物價就有上下50%的價格變化嗎?當然不是。也就是說,在日本這個經濟體范圍內,日元就是穩定幣,它就是穩定的。

“穩定幣”這個詞的核心,還是站在哪個參照系上去看,這里的“參照系”接近于物理學的概念:你站在美元的參照系角度看,即使美元天天狂貶值,它仍然是穩定幣;但是站在日本國內經濟體的角度看,其實日元就是穩定幣,美元相對它也會波動。

ConsenSys承諾投資240萬美元,啟動MetaMask Grants DAO:10月27日消息,以太坊基礎設施開發公司ConsenSys承諾每年將花費240萬美元資助其新推出的MetaMask Grants DAO,該DAO將負責向在MetaMask生態系統內構建的外部開發人員發放贈款。ConsenSys承諾每季度投入60萬美元,以推動Web3機制和商業模式的去中心化和采用。[2022/10/27 11:49:23]

從這兩個角度看,穩定幣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你到底是想綁定某一個法幣相對穩定?還是想構造一個經濟體、一個生態環境,由里面的生產消費行為來支撐它的價格穩定?這兩件事其實差別非常大。

有意思的是,現在幾乎所有穩定幣項目,本質上目標應該都是第二件事——希望創造一個項目,一個生態環境,或者希望一條鏈像一個國家,里邊的礦也好、token也好,具備在生態體內使用、消費、生產等等功能。這個角度是“穩定”的,然而它們卻毫無例外被迫走向第一種選擇——必須錨定美元——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悖論。

小跑:

這也是我今天想著重討論的。因為我有個不太一樣的邏輯:對我來講,“穩定”就是一個主觀感受,這兩天日元波動非常大,如果拿它跟美元錨定的話,就是站在美元的角度看日元,肯定是上躥下跳。但是生活在日本國內的人,并不會覺得有變化,我每天還是要信任日元,拿它去買吃的付房租。它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像火車外的人看我移動的速度很大,但我自己在火車里感覺很穩。這是因為我在“火車”這個“生態”里,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

順著這個邏輯想,如果是在自己創造的、穩定的環境中,一個價值符號也可以是相對穩定的。但是我自己的這個生態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生態,一定要以其他體系作為參照。

好像大家到了中年后,會覺得生活要“穩定”下來了,生活中的“波動性”減少了。可如果放眼看世界,這個主觀的“穩定時期”也許正在“巨變”——就像當下的地緣宏觀,經濟不穩定,所以這個“動蕩時期”是波動的。只不過對于你自己的人生軌跡,你覺得一切相對“settle”——這就是自己“人生”這個“生態體系”中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如果意識到“穩定”不是絕對的,現在市場上的這些解決方案,或者大家試圖把它盡量變“穩”的方法有哪些呢?

Will:

這就得回到金融邏輯上來了。

我想簡單做一個“二維”的分類:一個維度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方式;另一個維度是從“足額質押”和“非足額質押”維度。這樣就可以把穩定幣分成一個“2×2的四象限矩陣”。羅列一下就是四種類別:

中心化的足額質押;中心化的非足額質押;去中心化的足額質押;和去中心化的非足額質押。

這四種類型的穩定幣中,有一種其實是不存在的——中心化的非足額質押。因為“中心化的非足額質押”,在數字貨幣世界、或者區塊鏈的世界里無法自圓其說。它其實是傳統銀行模式,也就是部分準備金制度。然而這種設定在區塊鏈世界里是沒有意義的——相信一個中心化的非足額質押的系統,它發行的貨幣我還要認它的穩定性——這沒有意義。

在剩下的三種中:中心化的足額質押:就是USDT和USDC這種穩定幣。用銀行賬戶去質押了足額的美元,然后在鏈上發行對應數量的穩定幣。這種模式的穩定幣,實際上就是美元的鏈上符號,或者叫“數字美元”或者“加密美元”。

這種穩定幣的邏輯是足額質押,“穩定”的來源就是“供給側之錨”。你用一個USDT或USDC隨時可以兌換回銀行賬戶中的一個美元,它就是一個美元本位的數字符號,這就是100%的供給側錨定體系。

它的穩定性當然是天然保障的1:1,永遠不會變。不管是BTC價格上漲下跌,甚至美元對世界其他主流貨幣上漲和下跌,都不影響它的1:1——它的穩定性來自于100%的兌換行為。這也是為什么今天為止,能夠發行穩定幣的機構,其實注冊為一個貨幣兌換商就可以,他們并不需要注冊成為股票經紀公司、交易所或者等等有更高水平、更嚴格監管要求的牌照。

24小時BTC合約大單成交4940萬美元 現貨大單成交1.15億美元:據合約帝大單成交數據顯示,最近24小時BTC合約大單成交4940萬美元,其中買單1471萬美元,賣單3469萬美元;BTC現貨大單成交1.15億美元,其中買單7491萬美元,賣單4085萬美元。[2020/6/16]

這種穩定幣邏輯比較簡單。剩下兩種去中心化的穩定幣就有意思了。

第三種去中心化的足額質押:本質上只有超額質押,其實連全額質押都沒有。因為去中心化的質押,必然不可能是質押美元,我拿USDC來質押發行一個USDT是沒有意義的,除了白白消耗gas費什么也沒有得到。

去中心化的資產相對美元有個價格的波動,如果你只是足額質押,也就是在質押的時候實現1:1的話,那么一旦質押資產的價格下跌,你當然要提供更多的質押資產去補足。這就像我們的房子價格下跌,銀行會催你補保證金一樣;股票也是一樣,如果你用股票質押去借款,股票價格下跌也要多交保證金。

所以對于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質押需要受到一個限制:你的質押款必須高于你發行的穩定幣數量,這跟借貸的邏輯是一樣的——貨幣其實是一種債務,是你抵押進去足額的資產,然后借出來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講,“去中心化的足額質押”模式就只有“超額質押”這一種概念。

這種模式的代表是MakerDAO,“去中心化的央行”。也就是說,我可以把BTC、ETH等等資產放到一個智能合約里,派生出來DAI。比如按照最高70%的質押率,換出70%等值的DAI來。這實際上實現了讓這個世界產生了“新的美元”。

它和“中心化的質押”是不同的。“中心化的質押”是把等額的“舊美元”放進去,產生出“新美元”,它并不是憑空創造的。而DAI這種模式,實際上是用數字資產質押創造出了“新的美元”,所以它真正的起到了一個所謂“去中心化央行”的作用,而不是一個商業銀行的作用。

最后一種模式去中心化的非足額質押:聽起來就有點怪,“非足額質押”怎么能讓人相信呢?也就是說我拿到的錢,下面竟然沒有足夠的資產支撐,我想換回什么東西的時候換不回來。就像當初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一美元換不了黃金,那還叫啥金本位?

但是這個非足額質押的概念怎么出現的?

要回到我們上次討論的“錨”的話題。“去中心化的非足額質押”的穩定幣一定不是“供給側之錨”——這個結論是很清晰的。非足額一定要有個新邏輯。這個新邏輯,在行業內我們叫“算法穩定幣”,也就是算穩。這就要求他需要提供一個我們上次談到的“需求側之錨”,這個邏輯才能成立,這個邏輯我們等會兒再詳細討論。

因此,算法穩定幣大概就會變成一個“供給側之錨”和“需求側之錨”的結合體。結合點在哪里呢?就是質押率是多少。如果你的質押率是50%,也就你有50%的底層資產用于質押來派生貨幣,另外50%是沒有底層資產對應的,應該是需求側去管理。

小跑:

非常清晰。但是理科生的感覺太強烈。我要中和一下,拿我的“小跑幣”來給大家舉個例子。

現在這么多算法穩定幣中,Terra是規模最大的一個,而且目前還活著。我用自己的理解復述一下,Terra這種模式的算法穩定幣的工作原理。

我發明了兩種代幣:美元幣和小跑幣。小跑幣放在交易所上,完全按照供求決定價格:可能是1分錢,也可能是100塊錢,whoknows。美元幣的價格永遠是1美元:如果跌到0.99美元,我就自己發更多小跑幣,用來買美元幣,一直買到價格回到1美元。反之亦然,如果美元幣漲到1.01美元,我就發更多美元幣,然后用它們買小跑幣,一直買回到1美元。

這個過程其實很像央行的操作,中央銀行的貨幣調節其實也是一種“靠算法穩定”,也是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來維持貨幣價值。乍一看,沒什么問題;但是乍二看,腦袋就開始擰巴了。

首先,此番操作有個前提:小跑幣必須總有價值,不管價格有多低,它不能是0。就算是1分錢,我發個1000萬美元的,買10萬美元的美元幣,還是可以推高價格。但是如果小跑幣價格是0,我再發幾億個都沒有用。

BlackWallet發生黑客入侵事件 有用戶被盜竊了價值4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如在最近發布的一份聲明中,BlackWallet創始人稱系統已經被黑客入侵,這次襲擊似乎是由網絡釣魚攻擊引起的。用戶orbit84在Reddit上發帖稱,一名黑客進入了他的主機提供商賬戶,并更改了DNS設置,其價值4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被盜取。[2018/1/16]

所以小跑幣如果沒有價值,也就不能支撐美元幣——畢竟小跑幣是我拍腦袋憑空發出來的,它本來就沒啥價值,也沒啥特別值錢的理由。

但是,乍三看,再轉念一想:其實也沒什么問題。比特幣不也是“編造”出來的嗎,它現在值很多錢。

所以,在當下這個時代,這種:“先憑空創造一種數字貨幣,再想辦法讓大家買它,再想辦法維持住,時間足夠長就能變成一種持久的價值儲存”——是一個有先例、可操作、可重復的idea,不是異想天開。

當然這個過程中,必須引入“龐氏”因素來打扮一下:比如如果你存入美元幣,我就用小跑幣支付你20%的收益率——這個利率,當然也是憑空創造出的利率——目的就是讓大家興奮起來,為了交易。

但它還是很“虛”。也許有一天,大家一覺醒來突然同時get到,整件事的邏輯都是小跑編的,我不玩兒了;然后大家一起賣美元幣和小跑幣,大家越賣,我就越難只通過印小跑幣來捍衛價格。匯率越不穩,大家更沒信心,更拋售——一個自我強化正反饋死亡螺旋就發生了。這種事經常發生。

有一個辦法是效仿國家的外匯儲備: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國,有一家中央銀行,中央銀行維持著外匯儲備,用這些儲備來維持美元幣的價格。小跑幣長勢喜人的時候,買比特幣,作為自己的外匯儲備。這樣又加一層信用,就算大家不信小跑幣,總相信比特幣吧?

后面還可以更加堅固我的外儲,比如趁著小跑幣上漲,買更多比特幣、以太幣、其他任何在加密技術中有用的東西;然后美國國債、金條、以及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其他東西——誰知道呢,也許哪天索羅斯來攻擊我,我還得花大量比特幣和黃金來捍衛。而這些都是真正的彈藥,不是我自己編出來的。

無論如何,我期望的最終狀態是:堅持持續十年,美元幣和小跑幣深深融入了一個蓬勃活躍的加密生態,大家默認美元幣就是一美元,我就不用那么努力捍衛匯率了,小跑幣也保持了自身的價值,整個系統也保持了自身的價值——可以功成身退了。

TerraUSD和Luna的原理基本上就是這樣。它用Luna,相當于小跑幣,來調節自己的穩定幣TerraUSD。過去三個月,Luna基金會買15億美元的比特幣和其他幾種加密貨幣儲備,減輕大家對TerraUSD失去聯系匯率的擔憂。

我覺得關于穩定幣的討論完全可以落入耗散結構的框架中。只是新時代有種很奇怪的感覺:我總覺得,現在的旁氏結構似乎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或者新的時代,和我們之前的理解的邏輯,至少是發展順序不太一樣了。

我們總說美元不也是龐氏嗎?這些龐氏發展的順序是——你要先有足額支撐backup,然后讓大家慢慢接受,接受了之后,再慢慢把支撐撤掉,變成一個純龐氏。但因為接受的時間已經夠長,它便可以持續下去。

可是像Terra為代表的算法穩定幣,似乎發展順序是倒過來的——首先架一個龐氏結構,明確告訴你我啥都沒有,這就是我自己創造的幣;然后再想辦法增加使用,讓大家慢慢接受;然后再慢慢增加它的backup,并且多樣化,比如多買比特幣;最后只要玩法夠多,大家能夠持續,它就持續存在了下來。

Will:

我理解你上面的總結,是說有一種新的龐氏模型的出現,我覺得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合理的,我還是借用“需求之錨”和“供給之錨”的邏輯框架來分析。

上次談到過,我認為“需求之錨”矛是比“供給之錨”更合理的一種貨幣框架,因為人對貨幣的需求是永遠存在的:有生活、消費、理財、還有精神世界的需求等等,這些需求就會傳導成為對貨幣的需求。而“供給之錨”有一個最大的邏輯漏洞,這個錨本身的價值到底是啥?金本位的錨是黃金,但黃金有價值嗎?黃金能支撐人類經濟發展嗎?其實是不能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需求之錨是比供給之錨更先進的一種貨幣的錨定體系。

你剛才所說的“新龐氏模型”,其實就是從需求側來做貨幣的錨定;而“舊龐氏模型”是我先從供給側告訴你,我有足額的錨定;然后我“一點點撤”下去的那部分,其實就逐漸的轉化為由“需求”來管理。本質上就是這個問題,無非是37開28開還是55開的問題。

“新龐氏模型”一上來就先從需求側管理,甚至告訴你我是“零供給側錨定”,而100%是需求側的錨定,只要你認同,覺得有這個需求,而且拿我的貨幣滿足了你這個需求,貨幣的價值就存在了,就支撐了。

但是問題來了:你到底是用什么“需求”來錨定?人類的需求其實就兩種:一種是主動的需求,一種是被動的需求。主動的需求就是生活的需求,吃喝消費娛樂,也就是經濟學領域里的需求。但是別忘了還有另一種“被動”的需求——比如交稅。

比如最近熱鬧了一段的MMT理論,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支撐,就是“法幣就是稅收貨幣”,剛才那兩篇論文中的“鑄幣稅份額”這個邏輯其實也是偏“被動需求側”。如果一個國家真的像這篇論文當中描述的,發兩個幣,一個是“法幣”,一個是“份額幣”;那“份額幣”應該可以分享這個國家的所有稅收,不只是“鑄幣稅”。國家的所有稅收份額,除了消耗之外,剩下結余就分在“份額幣”里。這就相當于一個國家發行了自己的“股票”。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一個國家踐行“雙幣模式”,其實邏輯上是通的。

現在所有的穩定幣項目,還有包括StepN這樣的項目都是“雙幣模型”:一個是“utilitytoken”,相當于生態環境內的“法幣”;另一個是“securitytoken”,也就相當于生態環境內的“份額幣”。當一個項目從零開始、沒有任何其他服務、產品、消費、經濟能力的時候,它能創造什么需求?答案是它可以憑空創造一個對“份額幣”的需求。

小跑幣其實還是站在實體經濟的角度,持幣小伙伴可以拿到簽名書、聽播客、讀文章,這些還是消費類的需求。但這些需求都不存在,因為你的平臺還沒有建立起來。從第一天,當你想把自己體系內的“法幣”發出去的時候,只會有一個需求,就是買自己“份額”的需求——這是你能夠從零創造起來的,唯一的需求。

這件事情當然取決于別人是不是相信這個“份額”將來可以給他帶來收益。如果相信,他就會去買,于是需求就被創造出來了。

Terra/Luna這種組合,甚至GMT/GST這種組合,平臺是干什么的不重要,因為平臺將來的實際作用,自然會創造對應的需求來支撐幣價;但它們可以先同時創造出另一個“買我的份額能賺錢”的需求。當這種需求被創造出來,也就對應了那一部分幣值。這就是“冷啟動”。

小跑:

我們雖然可能覺得這件事情很“新”,很開腦洞。但歷史上老祖宗也做過很多次。

比如管仲,齊國尊王攘夷,要給周朝財政找錢,管仲老師就想到了一個主意,分三步走:首先他先向天下宣布,說江淮一帶有白茅草,非常珍貴稀有;然后請周天子派軍隊圈地,把江淮的白茅草全部控制住;然后發消息就周天子要去泰山祭神,大家如果要參加,必須自帶江淮白茅草制成的墊子,沒這個墊子的話,或者說墊子不是江淮白茅草編的,就沒辦法跟天子去祭神。

第三步,等到各國去派人去江淮取白茅草,開始織墊子的時候,他派了軍隊在那里候著,如果要取草,先拿黃金來換,一捆草100金。于是一次周天子泰山祭神,三天之內就收集了天下所有的黃金,周朝的國庫就滿了。

其實管仲也是憑空創造了一種“被動需求”:白茅草祭神。

StepN也是一樣的。我這兩天一直在想,如果你有9雙鞋,每天靠走路賺的錢是很多的,可以達到3000港幣——基本上就不用工作了。但如果大家全都這么做,后面是誰來支撐,誰來養呢?

所以它的代幣經濟體系必須有價值,或者必須有用途,只有不停創造出需求,讓大家一直消耗你的代幣,新來的人養現有的玩家。否則早晚有一天會遇到斷糧的情況。這幾個例子進一步延伸,往往都是一個“需求側貨幣錨”的概念。

Will:

“新龐氏”也許是比單純靠“供給側”管理更好的方式,但不代表它就可以脫開龐氏的結構,設計不好的話,它也會很容易進入死亡螺旋。

回到耗散結構體的角度來看,這些模式都具有的、不可能違背耗散結構體的一個根本特征就是:要跟外部世界有能量交換,外部世界的能量注入才是耗散結構體能夠生存發展的核心。任何數字貨幣項目,包括這些穩定幣,甚至整個數字貨幣生態,“舊美元”的注入到現在為止作用仍然巨大。至少在相當長時間里,如果沒有“舊美元”的注入,整個數字經濟體是不可能有發展壯大的機會的。最終還是要看數字經濟體滿足什么樣的美元注入邏輯,這就變成了一個更宏觀的需求。

人對虛擬世界的需求,是否比對現實世界的需求更大?遲早有一天可能是這樣。我們的生活可能會更多由“虛擬”構成,如果這個層次的需求擴大,整個外部能量注入就是持續的,這個經濟體才能增長。否則就回到所謂“內生結構”,其實是不能“揪著自己的頭發飛離地面”。

最后補充一點,我們剛才總結的三類穩定幣的模式中,“去中心化的超額質押”其實降低了市面上流通的資產總量。因為一個比特幣放進去,只有0.7個等值的美元出來,其實降低了流通資產的總量,也就是資金利用率過低。大家覺得這是有問題的,于是“非足額質押”這種邏輯才會出現。但“非足額質押”,甚至“零質押”,然而都是“內循環”的一套體系。

所以,迄今為止整個數字經濟體的擴大,其實反而是靠第一種模式:“中心化足額質押”,它起到的是把“舊美元”引入數字經濟體中的“新美元”的作用。我覺得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個模式還是最主要的模式。

小跑:

這是一個悖論:如果你超額抵押的話,就沒辦法像Tether發展的那么快。但如果像Tether這樣以“非足額抵押”的方法發展,它又不穩定——這似乎是一個在穩定幣領域的悖論。

最后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需要穩定幣?或者穩定幣對未來web3、元宇宙、或者虛擬經濟的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Will:

延續上面最后一個話題,中心化的穩定幣對于整個web3等等經濟體最大的作用,在于它是一個“能量注入”的過程。

我們一直強調,讓web3體系能夠成為一個耗散體的前提,就是有新的能量注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中心化穩定幣的價值是永遠不會消失的,直到有一天虛擬世界的資產能夠完全被定價,或者能以某種其他貨幣方式直接在虛擬世界當中發行。

我們不排除當一個虛擬經濟體足夠大,到大而不倒的程度時,它是可以通過內生,比如MakerDAO這種超額抵押的方式,或者是通過Terra這種算法穩定,或者非足額抵押的方式來各自發行一些去中心化的穩定幣。這個模式在整個經濟體內,就相當于是“央行——商業銀行”的二元貨幣體系。

央行由于考慮到信用,可以采用“超額抵押”的方式來增大它的信用,這些資產作為商業銀行的一個“供給側之錨”,再讓商業銀行根據每一個項目、或者每個經濟發展的需求,實現“部分準備金“或者”非足額抵押”的方式,去發行它的“需求側穩定幣”。

我覺得未來這種模式可能會慢慢形成,到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像MakerDAO這樣的體系,變成“去中心化世界央行”。Terra這樣的算穩,大家現在還是把它當一個項目來看,但是慢慢會發現,它們其實對應著現實世界當中的“銀行”,你也需要去看它的信用、資質、償付能力等等。同時因為它有局部經濟需求存在,大家也不關心它是不是足額質押。

一旦到了那一天,你還會發現一件更有意思的事:現實世界中的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在去中心化世界里還會存在嗎?最后貸款人其實是個主動的行為,央行愿意救你就救。如果這件事在去中心化世界里發生,它的行為模式是改不了的。是否會有個什么機構能夠通過某種特殊手段增發貨幣,來拯救像Tether這樣一個可能導致兌付危機、出現死亡螺旋的局部經濟體,或者局部銀行?我是比較悲觀的。

我是一直認為“局部貨幣”這個概念難以最終實現——耗散結構有大小,現實世界就是“大耗散結構”,套著若干“小耗散結構”。“小耗散結構”的外部能量,其實就是“大耗散結構”提供的外部能量。而“大耗散結構”之外,我們不知道何物提供能量給他——一層一層套下去,你會發現:當一個耗散結構沒有“外部”的時候,它就只能夠“內生貨幣”,也就是純靠信用,純靠龐氏——也就是現在的美聯儲。

在這個前提下,“小耗散結構”是不是有可能最終一定走向熱寂?或者死亡的命運?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END—

運營|墻裂壇

·關于《文理兩開花》·

《文理兩開花》是文科生思維和理科生思維在科技、經濟、文化、哲學、貨幣、數字資產、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當下的時代精神是“混沌”,我們試圖在混沌中尋找秩序。

·關于主播·

文科生代表肖小跑:《羊群的共識》作者,金融行業從業者及連續創業者,播客《墻裂壇》主播,公眾號“肖小跑”主理人。

理科生代表王瑋:數學和計算機學霸,兼通技術與金融。若干年前“all-in”區塊鏈領域,成為區塊鏈行業知名意見領袖之一。

您也可以在蘋果播客|Spotify|GooglePodcast|等泛用型平臺搜索收聽《文理兩開花》

Tags:穩定幣USD比特幣為什么換穩定幣DAI穩定幣是由哪個國家提出的鑄造穩定幣USD幣USD價格比特幣中國官網聯系方式40億比特幣能提現嗎比特幣最新價格行情走勢

XMR
陷入泥潭的比特幣該如何破局?_加密貨幣:加密貨幣市場還有未來嗎知乎

來源:智通財經網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比特幣在近期的走勢似乎陷入泥沼:價格萎靡不振,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資產的在線搜索量下降,比特幣的轉手率越來越低,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基金出現了大規模資金流出.

1900/1/1 0:00:00
被批新車申報圖太丑,問界M7發布官方外觀圖,華為增程技術加持_AIT:ONE價格

或許是因為問界M7的申報圖被一眾網友批太丑,問界M7隨即發布官圖,以此博回顏面。作為華為與賽力斯聯合打造的第二款車型問界M7也算是官宣亮相。新車采用了六座+增程式系統,預計在年內就能發布.

1900/1/1 0:00:00
高考成績可以直申美國名校?還有獎學金高達13萬美金!_USN:Pacific幣是什么幣

高考已經落下帷幕,正式進入出分倒計時!!先預祝同學們都能考出滿意的成績,考入理想的大學!除了入讀國內大學之外,好多地區也都認可國內的高考成績,有留學夢的小伙伴們,不如同時準備,再做出最佳的選擇.

1900/1/1 0:00:00
如何讓人類的創造力深度的融入NFT?_NFT:UGCNFT價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hfhAcM 從Web1.0到Web2.0,我們的創造力在不斷被放大如果你經歷過互聯網早期時代,你一定使用過撥號調制解調器撥號上網,這種方式以每秒56比特的速度傳輸數據.

1900/1/1 0:00:00
阿里拼多多快手扎堆發財報 618開啟預售丨零售電商周報_TOP:BUD幣TOP價格

阿里拼多多快手扎堆發財報;多平臺618大促開啟預售;快手CEO程一笑解讀疫情影響,廣告主數量同比增長超60%。又到了跟邦小白一起回顧一周電商大事的時候了!過去一周,零售電商領域發生了這些事.

1900/1/1 0:00:00
華興新經濟基金完成四期人民幣基金首關:捕捉智能化浪潮下的結構性機會_人工智能:學人工智能后悔死了

來源:金融界   據IPO早知道消息,華興資本旗下華興新經濟基金于2022年5月10日成功完成第四期人民幣基金30億元首次關賬.

1900/1/1 0:00:00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