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 12 歲的小學生所開發的 The RandomDAO 項目莫名的席卷了幣圈。
這一項目最初僅被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一次嘗試,是其個人學習智能合約編程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其功能也頗為簡單,每個錢包地址均可領取 RND token 空投。目前,這一項目已連續數日快速上漲。
3 月 10 日,Huang Zheng 在推特上宣布,RND 空投已結束申領、完成領取。截止至今日,RND 總市值約為 3200 萬美元。
這名年幼的開發者并未止步于開發,甚至已經當上了教學者。不久前,一套智能合約教學視頻在網上流傳。而視頻作者正是當下大火的 The RandomDAO 創始人——Huang Zheng。他是一名年僅 12 歲的智能合約開發者,目前正值小學生六年級在讀,自稱學習編程已六年。
目前這一教程仍在持續更新,現已更新至第九節。而更為令人震驚的是,這位后浪開發者,甚至還制作了中英雙語版本,錄制了不同語言的兩份教程。
視頻中,Huang Zheng 在 Ethereum 鏈上部署了一份智能合約。這個課程是基于他部署的這份智能合約的整個過程。課程將詳細介紹智能合約的創建、部署、測試、空投、挖礦等內容。希望大家能從這個課程當中學會如何自己創建一份智能合約。
(「我學編程已經 6 年了」)
作為 Huang Zheng 本人的成果,最終他部署了一個名為 The RandomDao 的項目,這便是近日來熱度頗高的 RND 項目的起源。
坊間傳聞,Huang Zheng 其父為某交易平臺創始人。盡管這一傳聞無從考證,但從其發展方向來看,如此年輕就已接觸智能合約,人們作出如此推測也在情理之中。在雞娃家長日趨普遍的當下,學習少兒編程、數理思維、自然拼讀已經無法與同齡人進行差異化競爭,blockchain 開發成為了一條另類、冷門卻又有趣的選擇。
當眾多加密開發者轉型自傳統互聯網之時,一個 12 歲的「原生」開發者自然激起了市場的無限想象,更引發了人們的驚嘆:加密世界的年輕化,比我們想象的更劇烈。
今日恐慌與貪婪指數為61 貪婪程度有所下降:金色財經報道,據Alternative.me數據顯示,今日恐慌與貪婪指數為61(昨日為75),等級為貪婪。
注:恐慌指數閾值為0-100,包含指標:波動性(25%)+市場交易量(25%)+社交媒體熱度(15%)+市場調查(15%)+比特幣在整個市場中的比例(10%)+谷歌熱詞分析(10%)。[2020/10/27]
在加密世界,「后浪」力量的崛起并非不可思議,后浪的蓬勃生長,本就是加密領域的常態。
「我只有 12 歲,但對于加密領域我卻懂得很多。」
這是網友 Bitcoinboyizzy 在推特上自我介紹,而據他自己描述,他今年才只有 12 歲。對于久經市場洗禮的投資者來說,這或許有些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而事實上,后浪們的確正以超出我們想象的速度大踏步地邁入這一領域。
不久前,Bitcoinboyizzy 在推特上發起了一場 space 討論,這場討論的主題同樣令人震驚——「與 12、15、19 歲的孩子一起聊加密貨幣」。在這場 space 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即是討論的發起者和主要嘉賓均為十幾歲的少年。
推特網友「CryptoCoinKid」也是參與這場討論的嘉賓之一,「CryptoCoinKid」本名 Kamea Lafontaine。與 Bitcoinboyizzy 相同的是,他也一樣年輕——年僅 12 歲。更為夸張的是,Kamea 的推特介紹稱早在 2017 年他就已開始進入加密領域。這一履歷若屬實,或已超越市場內的大多數成年投資者。
Kamea 不只是一名推特 KOL,同時也是一名 Youtube 博主、PodCast 主播。甚至,他的推特還被 Huobi 官方賬號點擊了「關注」。瀏覽他的 Youtube 頻道可以發現,他發布的內容大多都圍繞著加密領域展開:《兒童如何購買 Bitcoin?》、《什么是 NFT?》、《什么是 stablecoin?》、《為初學者準備的 DeFi》……
(少年博主正老練的向觀眾介紹什么是 DeFi)
加密世界的少年,正愈發深入的探索加密領域。對于他們來說,傳統金融和資本市場或許過于遙遠,但 dApp 和 token 卻是觸手可及的。盡管現在來看這些后浪創作者、后浪開發者還稍顯稚嫩,但「無需許可」和「去中心化」正深遠的改變著一代人的認知。
在傳統互聯網的世界,985、211 已經是進入大廠成為開發者的起點。沒有數年的豐富經驗幾乎無法參與一款產品的核心開發工作。光鮮的履歷和背景成為進入開發者世界的門檻。日益「內卷」的互聯網職場讓「成為開發者」甚至比「開發」本身都更為艱難。
而在加密世界,無需許可和去中心化的開發方式讓年輕化的團隊成為了行業的常態。赫赫有名的一線風投,甚至招聘了一名高中生。
2 月中旬,知名加密風投機構 Paradigm 公布,匿名開發者 Transmissions 加入 Paradigm 擔任研究工程師。Transmissions 作為匿名開發者,網絡上關于其個人的信息并不多,但 Paradigm 公開的信息表示,此人將利用業余時間在加州完成高中學業。
(圖片來源:Paradigm)
而整支團隊的低齡化,也不是未曾發生過的。
今年稍早些,一張隨拍在社區里迅速流傳。圖片中幾個少年在一所房間中正進行游戲,就如同大多數男孩聚會一樣自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該圖所示場景實為 Rari Capital 的辦公室隨拍。Rari Capital 是一個長尾資產借貸的 DeFi 產品,與其他 DeFi 項目最大的區別,恐怕就是創始團隊的年齡了。
Rari Capital 的辦公室里,團隊平均年齡不到 20 歲,年齡最小的 Ben Mayer 僅有 14 歲。
Rari Capital 由 18 歲的 Jai Bhavnani、19 歲的 Jack Lipstone 和 19 歲的 David Lucid 共同創立。
盡管他們年齡與大多數投資者相距甚遠,但他們的從業履歷并未像年齡一樣稚嫩。兩位創始人 Jack 和 Jai 早在高中還做同校同學時,就已共同開發了一款名為 Ambo 的 DeFi 錢包應用,而后該項目被賣與 MyCrypto。
隨后,Jack 和 Jai 又邀請 David Lucid 加入,共同創立了 Rari Capital。年僅 19 歲的 David Lucid 同樣也非加密新人,Lucid 曾創辦過一家 DEX 平臺。在項目日漸豐滿之后,他們又依次聘請了 14 歲的 Ben Mayer、17 歲的 Justin Yu 和 19 歲的 Richter Brzeski。
目前,Rari 治理 token RGT 市值約 1.6 億美元。若以歷史最高價格計算,市值一度突破 5 億美元。
2011 年,誕生不久的《Bitcoin Weekly》雜志正苦于缺乏內容來源。一名 17 歲的少年為了掙取每篇文章 5 枚 BTC 的稿酬(在當時這僅價值數十美元),在這家雜志擔任撰稿人,并向世人孜孜不倦的介紹、推廣著年輕的 Cryptocurrency。
這位年輕的俄裔少年名叫 Vitalik Buterin,在若干年后,中文互聯網賦予了他一個我們更熟悉的昵稱——V 神。
V 神和 Ethereum 的故事已無需贅述,這個比 Bitcoin 更年輕的 Crypto 常年位居市值第二大的寶座。而智能合約在鏈上的首次實用化更讓 Ethereum 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公鏈之王,這一創舉也深遠改變了 Crypto 的敘事和歷史。
我們把故事回到最初的原點:是那本啟發了無數人的雜志嗎?不,這并不是開始。
1998 年,4 歲的 Buterin 收到父親贈送的一臺電腦,這也成為他的啟蒙物。Buterin 開始癡迷于程序,年僅 4 歲的他開啟了他的編程之路。12 歲他就可以用 C++撰寫簡單的游戲給自己玩。18 歲獲得奧林匹亞信息獎銅牌。
17 歲,V 神和 Bitcoin 相遇了,而此時,距離他第一次撰寫 C++程序已經過去 5 年。
2013 年年末,與 Bitcoin 相識兩年的 Vitalik Buterin 發布了 Ethereum 初版白皮書,而這時他才年僅 19 歲。再之后的故事則無須贅述,已成為業內人盡皆知的了。
一個 4 歲接觸電腦的人,距離設計出 Ethereum 尚有萬里之遙。但我們知道的是,如果沒有 4 歲時收到的那臺電腦,Buterin 的這一切可能都不會開始。
既然 Web3 是年輕的,Web3 的建設者們為什么不能同樣年輕??
Tags:
“元宇宙”與NFT,兩個聽起來都有些玄乎的投資理念。不同的是,NFT已經開始掙錢了。眼下,NFT似乎比元宇宙實在。 NFT是Non-Fungible Tokens,中文常譯為“不可同質化代幣”或“不可替代代幣”。它是一項區塊鏈技術,也因而生成了一套規則,集合了各種對以往互聯網規則、藝術品交易原則的顛覆。 NFT打破了互聯網的“共享原則”。
區塊鏈大致上分為三大主層: Layer0層 主要工作是針對區塊鏈與傳統網絡結合的非共識問題,可以簡單理解為網際網絡的資料傳輸,目前只有少數項目針對Layer0進行研究與開發。 Layer1層 包含了所有區塊鏈的底層協議,主要負責安全、節點共識規則和帳本架構。
頭條 ▌美國SEC委員:對現貨比特幣 ETF 尚未獲得批準感到驚訝 金色財經報道,Bitcoin Magazine發推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委員Hester Peirce表示:我仍然對現貨比特幣 ETF 尚未獲得批準感到驚訝。
一個由 12 歲的小學生所開發的 The RandomDAO 項目莫名的席卷了幣圈。 這一項目最初僅被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一次嘗試,是其個人學習智能合約編程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其功能也頗為簡單,每個錢包地址均可領取 RND token 空投。目前,這一項目已連續數日快速上漲。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關于 NFT 和 Web 3 社交體驗的問題。以下是我的一些初步結論: 1. NFT 將構成我們在線身份的基礎 2. 我們購買和賺取的 NFT一起構成了我們的在線身份 3. 策展為王 這篇文章我想更深入地探討一下關于策展的問題,以下是詳細內容。 畫廊 與當前的社交媒體內容不同,NFT已經存在于線上。
隨著華爾街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大規模的介入加密資產,毫無疑問未來的定價權和走勢一定是會被華爾街掌控的,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每個舉動都得到一個相等和相反的反應。 去年,NFT 蓬勃發展。 他們成為了加密的典型代表——可數字驗證的私人所有權。 創造了財富。 同時也催生了炒作。 反過來,我們也看到了反抗 NFT 的本能反應,尤其是來自游戲生態系統的。 我認為這種怨恨是錯誤的。 NFT 不是為了剝削游戲玩家。 NFT為游戲玩家提供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