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爾街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大規模的介入加密資產,毫無疑問未來的定價權和走勢一定是會被華爾街掌控的,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那么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大膽預估一下,當這些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多地掌握定價權后,他們會如何看待加密資產呢?或者說他們會傾向如何定義加密資產的屬性呢?
在我看來,加密資產未來的屬性大概率有可能是兩種:一是被定義為風險資產,另外就是被定義為避險資產。
從比特幣誕生的那一天起,它就被冠上了對沖法幣風險甚至對沖現實世界一切風險的敘述,所以才有了“數字黃金”的流行說法。無論我們稱它是“數字黃金”,還是反復強調它只有2100萬枚不會通脹,基本上都是為了表達這個敘述。
然而我現在卻對這種敘述越來越謹慎。
假如這種敘述只是套在比特幣身上或許還無所謂,但如果把這種敘述潛移默化地套在了整個加密世界,那我覺得恐怕未必是好事。
這一點我現在和傳統幣圈觀念是相反的。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經詳細和大家分享了黃金的案例。
首先從屬性上來講,從這次俄烏戰爭中,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黃金所展現出的無與倫比的避險屬性。
但作為加密資產愛好者的我們真的希望整個加密資產都像黃金那樣嗎?
如果整個加密資產都像黃金那樣,那是不是未來在機構投資者眼中,加密資產又會成為一個僅僅只是充當避險工具的配置品?而不是用來實現財富快速增值的投資品呢?
歐洲多家央行高管:央行數字貨幣無需區塊鏈技術:瑞士央行副主席托馬斯·摩澤(Thomas Moser)和德意志聯邦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的馬丁·迪爾(Martin Diehl)在9月21日舉辦的“歐洲區塊鏈公約虛擬2020大會”上討論了央行數字貨幣問題,他們似乎都認為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擬發行“數字人民幣”在內的央行數字貨幣并不需要使用區塊鏈技術。托馬斯·摩澤表示,當項目沒有中心化參與者的時候,區塊鏈可以扮演“信任方”的角色,而這也是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用例,這位高管表示:“舉個例子,比特幣,我認為就是一個很好的區塊鏈技術用例。”但是在央行數字貨幣情況下,中央銀行提供了“信任”,因此當中央銀行介入之后就沒有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必要了。(Cointelegraph)[2020/9/22]
如果是那樣,在我看來,未來加密資產的總市值就算漲恐怕也漲不了多少,因為機構投資者配置它們的欲望不會太高,或者說起碼不會有股票那么高。
黃金就是前車之鑒。
而如果加密資產被機構投資者定義為“風險資產”,以我現在的觀點看,那才是它的康莊大道。那意味著它們會像美國股市那樣伴隨美聯儲長期的放水而水漲船高。
所以這段時間以來,我觀察到加密資產與美股同頻,我反倒覺得這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壞事。
那我們來看看美股或者普通意義上的一般股票,它為什么被視為風險資產?
按價值投資者理解,股票是公司價值的體現,一個公司的股票之所以有價值,那是因為它能持續創造價值,創造服務,創造財富,所以它的股票當然有價值。當然公司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會受到各種干擾,甚至會退步、會死亡,和管理者的水平息息相關,所以持有風險是極高的。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將股市和加密資產對比,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以太坊似乎特別像一家大公司,雖然它的技術架構和運作是極盡所能的去中心化,但是它的開發和路線規劃卻是以V神為代表的核心團隊帶領的。我們甚至可以說至少在V神還在領導以太坊期間,以太坊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和它的視野、遠見、能力等等都息息相關。
目前看來,其它公鏈的領導團隊都無法和V神領導的團隊相比,所以一路走來以太坊漸漸成為了智能合約公鏈的公鏈之王。
這體現了以太坊團隊的強大管理能力,使得我看好以太坊的巨大潛力,但與此同時以太坊會不會也可能因為V神的緣故出現某些大風險呢?這個風險到目前為止,體現得不多,但我認為會,具體是什么呢?我們靜待未來吧。
上面是從管理的角度看待以太坊,如果我們再從經營和生態的角度看以太坊,它更像一個企業:它不僅在自我進化,而且還衍生并支撐起了一系列強大的生態:DeFi、NFT、游戲等等。這些都是圍繞這個“企業”的生態,或者說這些都是這個“企業”催生出的價值體系。
而與此相對,比特幣我們都知道自從中本聰離開后,它幾乎就成為了一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標志,在技術上和發展路線上盡管還有持續的更新,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動了。盡管比特幣也有核心團隊,但大家似乎都看不到,或者至少說絕不像V神的團隊那么顯眼。
從這個角度上看,比特幣真的很像一個“靜態”的品種,或者說像黃金吧。
從生態上看,比特幣也是靜態的,它遠遠不像以太坊那樣催生了如此強大、豐富的生態。
更進一步,如果我們談未來、談希望、談憧憬,構想加密世界的未來會如何改變我們,會創造什么奇跡,衍生什么生態,我相信這個驅動力和主力軍是以太坊而不是比特幣。
有了上面這些對比,我們再回歸到風險資產和避險資產的論述,我認為以太坊更像風險資產,而比特幣更像避險資產。
如果是這樣,那以太坊和比特幣的走勢應該不同頻啊?那為什么現在這兩者在走勢上卻統統表現出的是風險資產的特點呢?
我認為這可能主要是機構資本還在試探性的布局,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幣圈認為比特幣為老大并且統領整個加密世界的思維還有著很強大的慣性。
在這個慣性的作用下,比特幣漲,大家才漲;比特幣跌,大家都免不了下跌。
然而我不認為這個慣性會持續下去,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失效,因為我認為上面論述的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區別會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兩者未來的走向。
我認為隨著加密資產越來越多地和我們關聯,隨著它和我們生活越來越密切的聯系,傳統機構投資者一定會越來越認可以太坊催生出的各類生態,從而認可以太坊在創造價值。
屆時以太坊會被定義為風險資產,而比特幣會被定義為避險資產,兩者的走勢在未來的某個節點會分道揚鑣:比特幣的價格會逐漸穩定下來,而以太坊的價格會像美股那樣波動。
因此我對以太坊的未來更看好,也更加堅信以太坊的市值超過比特幣僅僅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我這么說絕不是說我認為比特幣沒有價值,而是說在資產配備上,我會按風險資產和避險資產的屬性處理以太坊和比特幣:比特幣在我的布局中未來占據的比例一定會越來越小,而以太坊會越來越高。
Tags:
頭條 ▌美國SEC委員:對現貨比特幣 ETF 尚未獲得批準感到驚訝 金色財經報道,Bitcoin Magazine發推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委員Hester Peirce表示:我仍然對現貨比特幣 ETF 尚未獲得批準感到驚訝。
一個由 12 歲的小學生所開發的 The RandomDAO 項目莫名的席卷了幣圈。 這一項目最初僅被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一次嘗試,是其個人學習智能合約編程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其功能也頗為簡單,每個錢包地址均可領取 RND token 空投。目前,這一項目已連續數日快速上漲。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關于 NFT 和 Web 3 社交體驗的問題。以下是我的一些初步結論: 1. NFT 將構成我們在線身份的基礎 2. 我們購買和賺取的 NFT一起構成了我們的在線身份 3. 策展為王 這篇文章我想更深入地探討一下關于策展的問題,以下是詳細內容。 畫廊 與當前的社交媒體內容不同,NFT已經存在于線上。
隨著華爾街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大規模的介入加密資產,毫無疑問未來的定價權和走勢一定是會被華爾街掌控的,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每個舉動都得到一個相等和相反的反應。 去年,NFT 蓬勃發展。 他們成為了加密的典型代表——可數字驗證的私人所有權。 創造了財富。 同時也催生了炒作。 反過來,我們也看到了反抗 NFT 的本能反應,尤其是來自游戲生態系統的。 我認為這種怨恨是錯誤的。 NFT 不是為了剝削游戲玩家。 NFT為游戲玩家提供選擇的自由。
在上周的公號文章中,颯姐團隊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虛擬資產領域,關于NFT洗錢犯罪的最新動向(詳情見文章)。通過一系列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虛擬貨幣反洗錢工作在全球范圍內取得卓越進展的2022年,單純利用比特幣、USDT等幣正在日益減少,流竄在虛擬世界的幕后黑手們試圖尋找新的犯罪工具來替代或改造傳統洗錢手段。
與Web2.0同行,為何我們需要聚合器? 在Web 2.0和Web 3.0中,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用戶對提高便利性,減少搜尋成本的產品和工具的需求。 例如,亞馬遜就通過為客戶在線購買商品和服務創造便利的體驗,優化了成本和交貨時間,同時創建一個全球市場,使買家和賣家都受益,從而建立了一個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