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NFT的相關應用,現在大多從經濟金融的角度對其進行理解,認為其代表不可替代令牌。而不可替代是一個經濟學術語,你可以用它來描述家具、歌曲文件或電腦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不能與其他物品互換。對于NFT應用是否會被過度金融化颯姐團隊始終存在憂慮,所以嘗試探索NFT應用的不同側面,從數字出版的角度重新理解NFT的相關應用。
NFT構成數字出版嗎?
關于什么是數字出版,國內對此的定義較多,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而國外一般不使用數字出版的概念,一般叫做數字內容產業或者是數字內容管理等,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概念是“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的編輯加工、復制或者發行,出版內容以二進制代碼形式存在且沒有物理形態復制品存活的出版活動。”(徐麗芳、劉錦宏、叢挺《數字出版概論》)。
以“NFT+藝術品”為例,其便是利用區塊鏈底層技術將以太坊上的ERC-721和ERC-1155作為主要的技術標準對藝術品進行編輯加工、復制或者發行,其內容通過哈希算法進行二進制的加密,并儲存在區塊之中。對于復制,讀者應該較容易理解,而對于發行,依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發行權是指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制件的權利,所以可以將發行簡單理解為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制件。故筆者認為,NFT的應用與數字幣等有著明顯的區別,其具有不可分特點,如果“NFT+藝術品”滿足了最后的“沒有物理形態復制品存活”這一標準,則可以被評價為數字出版。
談到數字出版,則不得不談數字版權保護,NFT又可以為數字版權保護帶來什么呢?其實,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先進性不高,一直是我國數字版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我國數字版權保護技術主要依靠DRM技術,一方面,很多技術產業和科研組織都研發了自有的DRM版權保護系統,而不同DRM系統保護的作品無法實現格式兼容,存在技術壁壘,造成了作品資源的壟斷,阻礙了作品的廣泛傳播;另一方面,現有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功能僅停留在簡單的控制作品被非法復制和傳播,已經無法滿足全方位保護的需要。技術保護的落后,為侵權行為打開方便之門。
NFT去中心化式的系統,可以使得數據的存儲更具有安全性,生產記錄可追溯,也使得行為更加透明,共識機制的自治,會使得系統更加規范,并且其特殊的不可分性也使其相比與數字幣等FT的應用具有更弱的金融屬性。NFT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與數字出版相結合,可能會是一種解決的路徑。
第一,著作權認證方面。NFT以上的技術特性應用在數字作品版權認證中可以讓系統通過生成區塊的時間戳上記錄的時間信息來證明版權注冊的時間和歸屬,讓用戶對數字出版區塊鏈數據庫中的任意一項版權記錄和作品實時狀態進行跟蹤,對版權歸屬進行溯源。
第二,版權交易監管方面。通過NFT進行版權交易監管主要運用非對稱加密技術保證內容安全。這一技術運用于版權交易中則只需將數字貨幣置換成數字內容的加密數據,就實現了點對點的版權交易,保證內容無法篡改,同時交易信息又絕對透明公開,保證版權轉移的透明性。
第三,侵權固證方面。在司法維權過程中,可以把唯一哈希值作為依據回溯區塊鏈,找到版權的初始板塊,進而在確定版權歸屬權爭議案或侵權訴訟中作為證據使用,同時也可以將侵權發生時數據上傳至區塊鏈中作為侵權的證據使用。
同時,NFT技術在數字版權保護的應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缺乏相應的技術標準,我國工信部2016年出臺了《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 2016》對區塊鏈技術概念作出了官方解釋,但是對基礎技術的標準沒有規定,也沒有提出針對各類區塊鏈應用的標準,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標準制定更是有一定的距離。其次,NFT中通過智能合約的形式寫入的版權保護可能會存在與現行著作權相關法律不相容的情況。
目前數字作品保護適用于著作權保護范疇都遵循同樣的法律法規統稱為“一法六條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錄音制品支付報酬管理辦法》和《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以及地方各級出臺的相關數字版權保護法規和條例。在以上法律中涉及到數字版權保護的內容都對數字版權保護提出了適應性規定,如在《著作權法》中規定了數字作品的版權保護應該適用于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所以颯姐團隊認為,通過NFT的形式進行數字出版,首先要合乎上述相關要求。
同時,為了盡可能多的降低自身的風險,颯姐團隊建議,將數字出版的相關標準作為重要參考。例如,數字內容描述標準:ONIX for Books 標準和學習對象元數據等;數字內容組織標準:統一資源定位器(Open URL)和信息檢索(Z39.50)應用服務定義和協議規范等;數字內容發布標準:ePub 格式標準和電子出版通用格式標準(IEC 62448-2009)等。
最后,雖然NFT具有去中心、去信任的特征,可以追蹤到具體節點的侵權行為,但實際上技術無法識別真實身份。這可能會為盜版者提供便利,熟悉NFT的人員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漏洞進行隱蔽式的侵權。普通用戶將視頻下載后剪輯并配音,重新加密后上傳,由于數據內容變化導致短視頻也發生變化。由于重新編輯過的內容是加密的,而行為人是匿名的,那么這種侵權行為完全不會被輕易發現。(源自:曹陽,薄珺: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音樂作品版權保護)。所以,颯姐團隊建議,實力雄厚者,在做好對匿名參與者身份認證、作品信息確認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建立相對于官方數字作品交易領域的征信數據庫,并尋求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比如相關著作權協會)、相關行政監管部門的合作,核實相關信息、交流材料、交易信息,并將核查信息同步錄入上鏈,降低自身刑事風險。
Tags:
美聯社為全世界提供準確、快速的全球最重要事件的新聞報道。美聯社記者在 100 個國家的 250 個地點設有工作人員和新聞局,報道了巨大的喜事、科學突破、成就,以及絕望和痛苦的時刻。 美聯社正在通過不可替代的代幣(NFT)發布其罕見的存檔新聞報道,這些新聞報道是世界歷史上最令人難忘的時刻。
撰文:Babywhale,Foresight News 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多個藍籌 NFT 項目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甚至過億美元的融資,在市場上引起了諸多關注。
來源:老雅痞(微信公眾號ID:laoyapicom) 我的Uber把我送到了好萊塢山的一座現代豪宅前。上山的路陡峭而曲折,到處都是數百萬美元的房子,當你從下面的日落大道看過去時,這些房子一閃一閃。接待我的主人事先告訴我,要叫一輛共享汽車,因為在附近很難找到停車位。
對于NFT的相關應用,現在大多從經濟金融的角度對其進行理解,認為其代表不可替代令牌。而不可替代是一個經濟學術語,你可以用它來描述家具、歌曲文件或電腦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不能與其他物品互換。對于NFT應用是否會被過度金融化颯姐團隊始終存在憂慮,所以嘗試探索NFT應用的不同側面,從數字出版的角度重新理解NFT的相關應用。
銀行會怎樣? 親愛的讀者: 我們的上一份報告提出了一個涵蓋 5 個深度主題的觀點,指出在未來幾年內 DeFi 產品和服務的廣泛采用。本周我們將把重點放在 DeFi 借/貸這一部分。
原文標題:《數據解讀:什么樣的域名在 SPACE ID 上更受歡迎?》 撰文:Maxlion ENS??上線已有五年,ENS 的成功經驗激勵著各大公鏈推出自己的域名服務。其中也包括近期小有熱度、建立在?BNB??Chain 上的域名服務——?SPACE ID。
最近,關于高度去中心化的DAO行不通的觀點有很多討論,為了保持競爭力,DAO治理最開始應該更接近于傳統公司的治理。論點總是相似的:高度去中心化的治理效率低下,而由董事會、首席執行官等組成的傳統公司治理結構經過數百年的演變,不斷優化了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確決策和為股東創造價值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