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交易所 以太坊交易所
Ctrl+D 以太坊交易所
ads
首頁 > 波場 > Info

全景解讀去中心化身份賽道:DID靈魂三問_WEB:web3游戲龍之島

Author:

Time:1900/1/1 0:00:00

原文標題:《A&TView:DID賽道全網最詳細梳理DID靈魂三問》

原文作者:林川,A&TCapital高級分析師

關于DID的討論隨處可見,但DID的概念似乎有些寬泛、令人困惑;你是否期待有人能幫你把DID這件事給梳理清楚?那就請不要錯過本文!

摘要

DID現在一般是「去中心化身份」的簡稱,它是一種沒有中心化機構做最終擔保的數字身份,是Web2「用戶畫像」概念在Web3的延伸和拓展。

DID相關的賽道主要分應用場景、身份、憑證三層。憑證層是DID的構成組件,身份層是DID的具體形態,應用場景層是DID的價值體現。

DID發展的最終形態,可能是每個用戶都有一個唯一的全網身份,和多個細分場景的局部身份。用戶通過域名來記憶、標識DID,通過錢包來管理DID并和應用項目交互,通過錢包集成內的各種協議整合多條鏈上的不同憑證和局部身份。

DID當前并不是用戶的直接需求,而更多是應用場景項目方的需求。

DID發展尚處于萌芽期,并且迭代較為緩慢,至今未有DID體系能積累起一定的網絡效應;這主要緣于當前Web3非金融類應用項目發展的艱難。

DID一級投資的整體邏輯:從用戶出發,應用先于協議。

前言:DID,一個被泛用、甚至濫用的概念

DID,是一個Web3領域的熱門概念。在Twitter上,幾乎每周都有討論DID的TwitterSpace;在線下的各種Web3分享會中,DID也是經久不衰的熱門主題之一;在項目的融資deck上,無論是社交、GameFi、DeFi、NFT等應用類項目,還是錢包、域名甚至公鏈等infra/中間件類項目,都可能會把DID加入其敘事之中。

然而,如此高的熱度,不免的讓DID這個詞被泛用、甚至被濫用:

在最初的時候,DID的全稱是「DecentralizedIndentifiers」,直譯「去中心化標識符」。它是最具影響力的國際互聯網技術標準機構「萬維網聯盟」,出于對Web2中心化身份體系的擔憂,而牽頭制定的一套標準。這個DID的概念,一開始和區塊鏈/Web3其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但如果你直接搜「DID」,依然能夠看到不少文章所談論的DID是這個具體的標準

而在現在的Web3交流中,DID更多時候被看作是「DecentralizedIdentity」的簡稱,也就是泛指「去中心化身份」。然而,去中心化身份本身也是一個缺乏明確定義的詞匯,雖然初看每個人都能理解它大概的意思,但在不同場景下具體指的事情可能很不一樣;而且在Web3的世界里,似乎做什么事情都能和它扯上關系。這也是為什么目前有關DID的討論中概念較為混亂的原因。

本文接下來所討論的DID,將采用后者「去中心化數字身份」的概念,并將以DIDs代指W3C的DecentralizedIndentifiers標準以避免混淆。

本文分上篇和下篇。在上篇中,筆者將分應用場景層、身份層、數據層,對DID賽道做一個系統性的梳理,以幫讀者理解各種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在下篇中,筆者將闡述一些有關DID賽道未來發展和早期投資的一些主觀看法,以拋磚、供讀者思考交流。

上篇:去中心化身份賽道全景解讀

在Web2,數字身份以平臺為中心,同一集團內的不同產品間通過賬號系統打通。例如,騰訊的郵箱、游戲、金融等皆可使用同一賬號;Google、Facebook等互聯網頭部企業也均有自己的賬號體系。這種身份體系雖然構建方便,但它的弊病也已經廣為人知:平臺相互之間的賬號并不互通,以及用戶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身份數據。

在當前的Web3,用戶的交互主要基于錢包地址,因此圍繞地址的一系列活動構成了Web3最原生的數字身份。但是創建新地址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少有人會把自己綁定在一個地址上。這就導致了用戶可以隨時放棄一個地址所代表的「身份」,也可以零成本創建大量的地址「身份」,進而導致限制了這種數字身份的應用場景。

DID希望解決的問題,就是在去中心化的數字世界里,構建起對一個人身份的描繪。

一、DID的應用場景:假如我們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DID……

DID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為了更好的對它有一個直觀的理解,讓我們先屏蔽有關DID如何實現的細節,從應用場景出發:如果當前在Web3世界里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DID,它能做些什么?

筆者把DID在應用場景層的敘事,大致分為兩大類:Reputation和Relationship。

它們的主要區分方法,是假設如果你準備放棄你現有的「數字身份」,你能否在較短的時間內來重建一個可以代表你的新的身份?

如果是前者,那就是Reputation類;如果是后者,那就是Relationship類。

1.1Reputation:聲譽/簡歷/社交展示面

觀點:BAYC NFT的地板價跌至近兩年新低,引發了對藏品價值的質疑:金色財經報道,專家表示,本周Bored Ape Yacht Club NFT的地板價跌至近兩年來的最低價格,引發了藏家對該藏品價值的質疑。但地板價只是用于評估NFT的一個指標,評估NFT的價值還有其他重要因素。與此同時,隨著創作者、平臺和收藏家繼續就此事發生爭執,本月NFT版稅支出有所下降。[2023/7/8 22:25:22]

這類應用場景,側重于通過將數字身份簡化為一些顯性的可信標簽,來對用戶進行評價和分類,從而達到一個快速篩選的效果。這里舉三個具體的相關例子:信用借貸、求職招聘、陌生人社交:

Web3信用借貸,希望能給用戶賬戶地址打一個「信用分」,從而推算在信用借貸中質押可減免的額度。這種信用分,可以通過鏈下身份/資產證明來完成,也可以結合用戶鏈上地址過往操作記錄的分析。

Web3求職招聘,希望能夠在鏈上生成一個用戶的簡歷,以便用戶快速向Web3項目方/DAO/社區等證明自己的能力,降低Web3求職招聘過程中的信息摩擦。簡歷中的工作經驗、Web3能力等認證,可以通過鏈上地址分析、前東家的多簽錢包地址簽名、Web2公司郵箱認證等方式去完成。

Web3陌生人社交,希望快速構建對一個用戶的標簽描述。這種標簽的描述可以取決于NFT的持有,例如BAYC的持有者可以被貼上「富有」的標簽,各種興趣類、社區類NFT的持有者也可以被打上對應的標簽。用戶可以把這些標簽整合起來,放到自己的社交主頁上去做展示;用戶也可以根據這些標簽快速篩選自己希望社交的對象、并對其興趣偏好有一定初步的了解。

1.2Relationship:DID的關系類應用場景敘事

這類應用場景,側重于通過將數字身份視為用戶在Web3數據的累積,來做一些更加復雜、綜合的應用分析。這里舉四個具體的相關例子:

Web3推薦系統,希望通過用戶的Web3相關數據的累積,形成用戶畫像,再對此展開針對性的個性化推薦、廣告展示等。這套用戶畫像的敘事,其實繼承自移動互聯網時代平臺大廠的核心邏輯,已經被證明可行。并且在Web3中,不僅身份數據可以跨平臺互通,用戶也能擁有自身身份數據的所有權、開放共享權,這樣構建的用戶畫像體系可能會比Web2更加用戶友好。

Web3熟人社交,希望通過用戶在Web3社交互動的累積,形成一套用戶的社交圖譜,這種社交圖譜可以被各種新的App所通用。這樣,用戶在使用新應用、進入新游戲的時候,就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熟人好友,而不必像Web2那樣得自己重新加回來。

Web3游戲,希望構建一套游戲賬戶系統,通過用戶在Web3游戲數據的積累,來刻畫用戶在游戲方面的興趣和能力。例如,A用戶可能在某幾個Web3卡牌類游戲都有非常早期的參與記錄,那么這些都可以被記錄在GameID里面,這樣如果新的卡牌游戲想尋找早期用戶,就可以優先考慮A這樣的人。

DAO投票治理,有時候會希望進行」一人一票」的公平投票。但是如何證明一個人只投一次票,而非注冊多個賬戶來刷票,是一個難題。通過對用戶地址歷史記錄的分析或者真人認證,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3兩類應用場景之間的聯系:由點到面,再由面到點

其實,Reputation和Relationship類應用的關系并沒有那么涇渭分明,更多的是一種網狀交錯的關系。

更準確的說,各種顯性的可信標簽像是「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點圍繞著同一個身份不斷累計,最終生成了有關用戶畫像的完整的「面」;當用戶或者項目方真的要利用這個「面」的時候,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把它簡化為幾個易于描述和理解的「點」。

例如就NFT持有這件事情,在初期的時候,可能對一個用戶只能打上BAYC持有者、Azuki持有者等標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我們發現每當有熱門NFT出現,這個用戶都會去參與交易,那么我們就可以做一個歸納分析,給他打上「熱門NFT交易者」的標簽。

以上,基本上是所有DID在應用場景層面敘事的一個歸納總結。可以看出,它基本上涵蓋了幾乎所有Web3應用層的敘事,這也是為什么DID也被稱為Web3應用的「身份基礎設施」。

二、原始數據形式和憑證:構成DID的各個屬性究竟從何而來

可能讀者已經感覺到了,在上述不同的應用場景敘事之中,每個數字身份具體指代的東西其實不太一樣,但它們都可以被稱作「DID」。這里面,其實主要有兩個關鍵問題:

這個「去中心化身份」,它是由哪些具體的標簽/屬性/憑證組成的?比如,它希望連接的,是用戶的NFT持有、鏈上交互記錄,還是用戶的社交關系,抑或是用戶在鏈下的身份信息?

這個「去中心化身份」,它是聚合在哪個標識符之上的,或者是說面向外界交互的主要接口是什么?比如,我們是用一個NFT、一個地址、還是一個域名來代表某個身份?我們怎么拿一個身份來和應用方互動?

綠地集團旗下子公司擬申請香港虛擬資產交易牌照:金色財經報道,從綠地金創獲悉,該公司正計劃申請在香港交易虛擬資產的牌照。綠地金創是綠地控股集團旗下子公司。據悉,綠地金創將成立一家新公司專注于虛擬資產交易,并將向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提交申請。如果獲得批準,將致力于推出交易加密貨幣、NFT以及與碳排放相關的產品。所有計劃都需獲得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批準。[2023/5/17 15:08:30]

理清楚這兩個問題,就能看清楚在DID在身份層紛繁復雜的各類項目。

讓我們先來思考第一個問題,即,構成DID的各個屬性究竟從何而來。

2.1憑證:為什么對于去中心化身份很重要?

先看以下例子:你新認識了一個人,他說「我是張三,1990年出生,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和你的父親很熟」。他有求于你,但是你因為某些原因,對他的自我介紹內容抱有極大的不信任。那他應該怎么向你證明他所說的事情的真實性呢?

如果他想證明他的姓名、年齡,他可以出示他的身份證,甚至可以和你一起去派出所走一趟來證明這身份證是他本人;如果他想證明他的學歷,他可以出示他的畢業證書,或者是給你發個學信網的證明;如果他想證明他和你的父親很熟,他可以聯系你父親來找你說明。反過來說,如果他有求于你、很想證明自己的身份,但當你希望他提供上述的具體憑證的時候他卻無法提供,那么你就有足夠的理由去懷疑他陳述的真實性。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身份,是由許多個屬性組成的,例如剛才張三對自己的陳述中,所涉及的姓名、出生年、學歷、社交圈等屬性。但是,如果沒有相應具體的憑證,這些屬性是沒有可信度的,而多數應用場景不會去采納一個沒有可信度的數字身份。由于在Web3中,一個身份的屬性來源更加多樣、潛在使用方更加廣闊,難以找到一個中心化的總擔保方,因此對每個屬性的憑證驗證就顯得更加突出。

2.2憑證原始數據來源的分類

所以,當我們在研究一個DID的具體構成的時候,其實我們關注的就是具體的憑證。

用戶的鏈上數據,由于區塊鏈底層的不可篡改特性,是最天然、直觀的憑證數據來源。甚至這種信任,可以只基于底層公鏈,而不需要具體的憑證發行方。比如,要證明錢包地址A確實向錢包地址B轉過錢,只需查對應的鏈上信息即可。這種沒有憑證發行方的信任,是其它幾種憑證數據來源所不具備的,也是區塊鏈的核心魅力之一。有不少Web3的工具類產品,做的就是鏈上數據的整合分析。

不過,在目前的Web3世界中,鏈上數據主要以轉賬、DeFi交互、NFT交易/持有為主,它所能帶來的身份信息是有局限性的。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很多時候我們信任一個憑證的前提,都是信任一個憑證的發行方,而這種信任關系的構建卻是在Web2或者是現實世界之中的。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把整個驗證過程完全放到鏈上,例如駕駛證——即使再怎么數字化,考試本身還是發生在現實世界之中的。

當前,將Web2、現實世界中的數據和信任關系做成可信的憑證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SBT、VC、PoP。

2.2.1靈魂綁定代幣

SBT(SoulBoundToken),即靈魂綁定代幣,是2022年5月Vitalik等人在發布的「DecentralizedSociety」一文中所闡述的新概念。

由于SBT目前并沒有一個通用的明確標準,其實現在的SBT可以被簡單理解為Non-TransferrableToken,即「不可轉讓的代幣」。事實上,以這種代幣為形式的憑證早就存在了,比如POAP、ProjectGalaxy所頒發的憑證。

SBT的實現是最為簡單的,也天然具備非常好的互通性、公開性。并且,由于SBT是鏈上原生的,它也可以作為一個鏈上數據分析方法的「結果憑證」,比如鏈上信用評分。

SBT主要的問題在于其公開性所引起的用戶隱私相關問題。SBT的公開性使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對一個人進行關聯和推斷,而且可能讓隱私無從遁形,并刺激了某些形式的歧視。例如,一個有種族主義傾向的雇主,可能會因為偷看求職者的錢包顯示其參加過黑人生命關懷組織活動,而對潛在雇員產生歧視。

理論上,通過ZK技術和SBT的結合,可以實現用戶的隱私保護。但這不僅涉及到具體的技術實現上的一些難點,也可能會影響到SBT的公開性和互通性。

2.2.2可驗證證書

VerifiableCredentials,直譯「可驗證證書」。

在本文的開頭有提到,最早在沒有區塊鏈的時候,就有一些人開始思考數字世界的去中心化身份問題了,VC也是W3C提出的概念、標準體系內的一部分。

讓我們通過下面這個跨國駕照認證的例子來直觀理解VC:

假如一個德國人Hans獲得了駕照,那么就可以向申請德國官方,用其去中心化標識符來頒發并簽名一個VC。這個VC以數字文檔的形式存在,是Hans取得駕駛證的憑證,由Hans自己保存。

Portalverse Network與Google Cloud達成合作:4月28日消息,去中心化實時渲染和云游戲網絡Portalverse Network在Consensus共識大會宣布與Google Cloud達成最新合作,并獲得200,000美元的谷歌云最高額度。Portalverse將使用谷歌云作為其主要公有云節點商之一,與云游戲節點商、內容提供商和玩家社區一起構建分布式實時渲染云游戲邊緣網絡,并基于Cosmos研發了PoRS(去中心化串流云渲染驗證共識協議)。同時,Portalverse還將加入Google Cloud for Web3 Startup Program,與谷歌云聯手加速Web3云游戲的創新與開發。據悉,PortalverseNetwork在去年完成了一筆數百萬美元的融資。基于Sui的AAA游戲Abyss World也將使用Portalverse提供去中心化云游戲服務,為全球玩家提供隨時隨地可接入的沉浸式游玩體驗。[2023/4/28 14:32:28]

如果Hans到澳大利亞并開始自駕游,需要出示自己的駕照時,他就可以向澳大利亞政府出示他從德國官方這里拿到的VC;澳大利亞官方在看到了這個經過德國官方ID簽名過的數字文檔以及上面的信息之后,就可以認為Hans具備駕駛的能力。

雖然,嚴格意義上VC的具體撰寫有一套W3C定義的標準,里面的去中心化標識符也是W3C體系內的DIDs。但從Web3的視角來看,廣義上用錢包地址去代替這個去中心化標識符,在基本邏輯上是行的通的,下圖就展示了用戶、VC發行方、VC驗證方之間的關系:

可以看出,VC相比于SBT,其主要優勢在于對用戶隱私的保護,用戶可以天然的對自身的信息進行可選擇性披露。并且,它的實現可以和區塊鏈技術無關,也就是對于Web2也有很好的兼容性。

VC的主要問題,在于它本身雖然有一套相對公認的標準,但這套標準需要DIDs做支撐,而DIDs的推進相對緩慢。如果項目方或者Web3社區要自己定一套VC的運作流程標準,那么怎么去推廣這條標準,也會是一個難點。

2.2.3人格證明

人格證明,主要做的事情通過同鏈下真人信息綁定的方式,來證明數字身份的唯一性。ProofofHumanity,BrightID,和IDENA,都是其中的代表項目。

具體的實現,主要通過KYC和視頻人臉識別兩種技術。KYC是交易所盛行的經典認證方式,通過KYC,一個數字身份就會和你在鏈下的法律實體信息綁定;人臉識別,如BrightID,主要將你的人臉信息錄入數據庫中,確保在一個項目ID系統里面一個人只能注冊一個ID。

可以看出,PoP類認證在當前最直接的應用場景是抗女巫攻擊。另外,在各國都在考慮加密貨幣監管的大背景下,KYC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合法身份」組建的必要條件。

2.3憑證類的相關項目

可以看出,雖然去中心化數字身份的具體構成可能很復雜,但歸根到底,主要由以下四大類憑證構成:鏈上原始數據、SBT、VC、PoP。

嚴格意義上,SBT也是鏈上原始數據的一部分,但SBT一定是通過某種方法再次加工過的,并且其信任可能依賴于發行方;而對鏈上原始數據的信任只需要基于對底層公鏈的信任。

和憑證相關的具體Web3項目又有哪些類型呢?

多數情況下,許多憑證的認證規則有很高的互通性,比如說驗證用戶是否在鏈上完成一筆交易,驗證用戶是否幫忙轉發了項目方的Twitter,或者說驗證這個用戶背后的真人是不是第一次嘗試獲取憑證。在這個背景下,憑證的發布方本身并不需要做一套發布憑證的工具。

因此這個細分領域不少的項目類型,其實是憑證發布的工具/平臺。以ProjectGalaxy為例,項目方可以在ProjectGalaxy上發布任務,用戶可以通過在平臺上完成任務并做認證后,獲取項目方發放的憑證。

但在一些復雜的情況下,憑證的發布方希望自己設計規則來給用戶進行認證,特別是在一些較為復雜、評價存在一定主觀性的場景。之前提到的人格證明類憑證,也可以歸為憑證發布類的項目。

其它的例子如:

Rabbithole是「學習認證」類項目的代表,它提供各種Web3稱號的認證,這些就需要用戶完成較為復雜的任務;某種程度上,這里面的邏輯和在線網課的結業證書很像,Rabbithole也可以說是「Web3在線教育」的一種雛形。

ARCx希望根據每個DeFiPassport持有者的信用分來量化其鏈上地址的信譽度。信用分將通過分析持有者的以太坊地址歷史活動來確定,其范圍設置為0到999分,該信用分確定了協議為用戶提供的抵押率。對于信用分高的地址而言,DeFiPassport能夠提供有競爭力的借貸抵押。

FirstBatch希望通過讀取用戶在Web2社交媒體的授權數據,用AI在鏈上生成用戶的興趣標簽,并用ZK技術進行隱私保護。

美國珠寶及腕表品牌海瑞溫斯頓Harry Winston提交元宇宙商標申請:金色財經報道,根據專利律師 Mike Kondoudis 在推特上發布的信息,美國珠寶及腕表品牌海瑞溫斯頓Harry Winston已經提交了多項元宇宙商標申請,可能受此商標申請保護的產品和服務包括但不限于藝術品及其配件,以及可下載的計算機程序,包括眼鏡、服裝、頭飾、包、雨傘、錢包、皮帶、香水、鋼筆、個人收納包、珠寶、天文臺表、計時碼表、鐘表、手表和體育賽事計時設備。據悉,該公司或計劃在元宇宙中提供或銷售的相關虛擬產品或服務。[2022/12/28 22:12:28]

三、身份層:應用場景和憑證的連接,具體的DID形態

我們已經討論了DID具體的應用場景,也討論了DID身份的具體構成——憑證。而將應用場景和憑證連接起來的,就是身份層項目所做的事情。例如,域名、錢包、社交圖譜、地址關聯分析……

如何區分一個項目到底是不是在做身份聚合?這里筆者提出一個判斷方法:如果一個項目做的事情,既沒有在具體面向用戶的場景里面用到DID,也沒有給用戶生成新的憑證,主要做的事情是各種「綁定」和「連接」,那么它大概率就是身份聚合層的項目。

但是怎么做一個Web3的身份聚合,不同類型的項目給出了不一樣的路徑和思考方式。它們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對鏈上原始數據、各種憑證的加工聚合,以及面向用戶、幫助用戶實現數據主權的身份管理工具。

3.1信息聚合協議

用戶的鏈上數據,往往分散在多條公鏈、多個項目智能合約之內,因此需要把它們經過加工和聚合以后才能形成一個身份。許多項目,做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信息聚合的協議。

這些協議,往往沒有直接面向用戶的產品,它們主要是面向項目方和其它協議的,可以相互之間進行合作于信息聚合。舉例如下:

Cyberconnect希望做一個鏈上社交圖譜,聚合用戶的社交關系數據

KNN3Network希望通過對Footprints關聯分析、Cyberconnect等其它社交圖譜的整合,來構建在多條鏈上的用戶社交關系圖譜

RSS3希望做一個鏈上的內容和社交信息的聚合,之后可能會往Web3的信息分發、推薦系統方向發展

而下面幾類身份管理工具類項目,都希望給用戶提供主動的身份管理能力,是用戶實現數據主權的直接工具。

3.2身份管理工具-錢包

錢包直接面向用戶,是當前公認的「Web3入口」。雖然它本身不太能說是一個DID的應用場景,但它是一個天然的連接應用場景和用戶所持憑證的通道。

一個理想的「DID錢包」可能是這樣的:首先,它能夠聚合所有主流公鏈的地址,在具備基本簽名、轉賬等交易的同時,整合用戶在不同鏈上碎片化的數據;其次,它能夠顯示用戶所擁有的各種SBT/VC/PoP憑證,在和應用項目交互的時候,用戶可以自主授權向項目披露哪些數據,從而幫助用戶實現數據主權。不少錢包都會提到DID的敘事,如Unipass,ABTWallet,Selfkey等。

不過,當前主流的Metamask等錢包并不具備這些功能。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基本都是EOA錢包,而這類錢包基本只支持鏈上地址最原生的操作——查詢和轉賬。而智能合約錢包,有望在錢包功能上實現更多的擴展。DID錢包相關的技術落地其實有不少挑戰,不過也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3.3身份管理工具-域名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號,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會用「姓名」來作為一個人身份的標識符,因為它更便于日常交流。

Web3的世界,同樣也有這樣的問題:雖然人們目前的交互主要基于錢包地址,但沒人會愿意記那一長串字符串。如果說Web3的數字身份需要一個「姓名」,那么域名類項目所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成為這個「姓名」。

ENS是域名中知名度最高的項目,它有以太坊基金會的官方支持,提供.eth后綴域名的注冊服務,現在已經有了近180萬的注冊量。值得注意的是,SpruceID在和ENS合作,在推進EIP-4361:SignInWithEthereum。如果該項提案順利實施,這將取代ConnectWallet,讓域名于錢包地址之上、成為Web3的入口。另外,ENS也希望通過域名中一系列身份的整合,來完成自己「Web3姓名」的愿景。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域名項目是SpaceID,它有幣安官方的支持,提供.bnb后綴域名的注冊服務。SpaceID也希望將.bnb域名與用戶在不同鏈上的多個地址,用戶的Twitter等Web2賬戶進行id,成為一個Web3領域的Universalname。相比于ENS,SpaceID的產品迭代速度和落地速度會顯得更快。

除了ENS和SpaceID以外.bit、UnstoppableDomain近期也完成了較大額的融資。它們講的和DID相關的敘事,基本上大同小異。

數據:從Curve中移除8.4萬枚ETH的巨鯨已在3天內將7.3萬枚轉入幣安:11月28日消息,據Lookonchain數據,3天前從Curve中移除84131枚ETH(約1億美元)的巨鯨正在將ETH轉移到幣安,目前已總共將73224枚ETH(約8570萬美元)轉移到幣安,剩下11884枚ETH(1390萬美元)。

據此前報道,11月24日,一巨鯨從Curve的stETH/ETH交易對合約中提取8.4萬枚ETH(約合1.03億美元)。目前stETH/ETH交易對流動性池出現傾斜,stETH占比達72.24%,1stETH兌換0.972ETH。[2022/11/28 21:06:39]

值得注意的是,域名和錢包雖然都可以作為身份管理工具,但它們在角色定位上是很不一樣的。它們在理論上并不沖突,而是可以緊密合作:錢包可以用一個域名作為錢包賬戶名的替代,并將其作為和應用方交互時的「姓名」;域名也可以整合多個鏈上地址甚至多個錢包賬戶。

3.4其它身份管理工具-以Next.ID為例

也有一些身份管理類產品,對身份管理實現的具體理解有別于之前的幾類項目,但做的事情核心主要也是各種連接和聚合,并且不局限于特定領域,希望做一個全網身份的整合。下面以Next.ID為例,這是MaskNetwork做的一個身份管理類的新產品。

和不面向用戶的身份聚合protocol項目不同,Next.ID是一個面向用戶的產品。在V1版本中,用戶可以通過MaskNetwork,來實現Web2各平臺賬號、Web3各公鏈錢包地址的連接和聚合,并且能夠做主動的身份管理;相比于域名和DIDs,可以說Next.ID也是在做一個統一數字身份層面的聚合,并沒有強調一個顯性的標識符,而是希望在聚合身份之后將其做成一個基礎設施,供App調用。假如Next.ID之后開始推廣自己的域名,或者是推廣Mask賬戶用戶名等標識符,那么它做的事情和SpaceID、ENS等域名項目就會有一定的重合度了。

但除了用戶側的聚合以外,開發者可以通過Next.ID的Avatar體系,實現將自己產品中用戶賬號之間的具體操作和Next.ID互通,如下圖所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很多身份聚合類的protocol想做的事情,也可以選擇和這些protocol合作,將它們再做聚合。

來源:Next.ID官方文檔

3.5局部場景身份管理工具

3.5.1GameID

除了一些希望做一個用戶全網數據大聚合的身份管理工具項目以外,也有一些基于局部場景打造身份管理工具的項目。

比較好理解的例子,是聚合用戶各種鏈上游戲信息的GameID,如去年比較火爆的Loots。

GameID里面的ID,更多是指在一個生態系統內部互通的賬號體系,類似于Web2中盛大賬號、QQ號,它們只想做用戶在這個生態系統內部的特征描繪,并不是想做一個代表用戶全網數字身份的大聚合。

因此,與其說它是DID,不如所說它是用戶DID的一個局部碎片、一塊拼圖。

例如,張三注冊了域名zhangsan.eth,他的「盛大」ID是123456,里面有5個來自不同「盛大系」游戲項目的憑證;他的「騰訊」ID是567890,里面有9個來自「騰訊系」游戲項目的憑證。那么雖然「盛大」和「騰訊」可能都有一個專門的身份管理工具幫助用戶管理對應的平臺賬戶,但在它們都可以被zhangsan.eth這個「Web3姓名」所聚合,成為zhangsan.eth身份的一個標簽。

3.5.2DIDs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W3C終于在2022年7月推出了去中心化標識符的v1.0正式標準。作為「DID」最初的定義,理清楚W3C的DIDs和現在的Web3DID體系之間的關系,也是有必要的。

W3C標準的去中心化標識符架構中,用戶直接控制著標識符和對應的文檔。APP能夠在用戶許可下讀取DID鏈接的文檔從而實現業務,文檔中包含了數字身份相關信息,如簽名、加密數據等等。用戶通過加密簽名證明對DID的所有權。用戶的數據存儲在可信的數據庫內,身份數據并不依賴APP。

DIDs有三個組成元素,如下圖所示:DIDscheme,類似于http、ipfs等方法聲明;DIDMethod,是一個具體方法的標識符,每一個想建DIDs身份體系的項目都可以去申請一個,例如騰訊可以為QQ申請一個tencentqq的標識符;DIDMethod-SpecificIdentifier,是一個具體的id,它有什么用取決于具體項目方的定義,例如騰訊可以用did:tencentqq:123456789來指代你的QQ號123456789。

DIDs的詳細運作流程和技術細節,相對復雜,這里就不展開詳細介紹了。

DIDs某種程度上和Web3域名是競爭關系,這里把DIDs和域名的主要區別做個對比:

在可讀性上,DIDs相比于域名而言更缺少用戶層面的可讀性,但由于DIDMethod的存在,它可以多帶一層語義、有更好的靈活性

在信息聚合的潛力上,DIDs加上與之配套的VC等驗證方法,理論上可以聚合更多鏈下信息,特別是權威機構提供的數字憑證;而目前域名類項目的數據聚合還是以鏈上信息為主,如果要更好的鏈下信息聚合,可能需要與之配套的VC標準

在數據存儲上,DIDs的數據存儲并未指明,可以直接存在公鏈上,也可以存在一些去中心化數據網絡上,甚至也可以直接給用戶自己存儲;域名類項目的數據存儲都是在鏈上的

總體而言,DIDs這套體系,是一個自上而下設計的,更全面、兼容性更好的標準。也有不少采用DIDs路線去實現數字身份的項目,如Ontology。

但是,DIDs的用戶可讀性缺失問題,長期來看很難成為用戶日常生活中記憶的「Web3姓名」,再加上用戶在不同的DIDMethod里面可以有不同的DIDs,使得DIDs從長期來看可能會是一個被域名所聚合的對象,因此可以將它稱為「細分場景/局部身份管理的標識符」。另外,雖然理論上DIDs對鏈下信息有很好的兼容性,但出于利益考慮,當前Web2公司鮮有基于DIDs做相關的推薦,DIDs如何推廣也是個問題。

3.6身份管理工具:全網身份vs局部身份

GameID、DIDs的這種局部身份聚合特點,也引出了對身份管理的總體性和局部性的思考:

如果你的身份管理產品不能、或者做不到對用戶全網數字身份產品的聚合,也就是沒有成為用戶的「Web3姓名」,那么由于鏈上數據的互通性,你的ID可能就會成為那些更大的身份管理產品的一部分。例如,小的GameID被大的GameID聚合,GameID被.eth域名所聚合,甚至.eth域名也可以被.bnb域名聚合。前文提到的DIDs,之后也很可能會成為這種「局部身份」。甚至某種程度上,單個錢包地址也可以說是一個「局部身份」。

不過,局部身份管理工具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因為它可以就具體的應用場景打造更多功能,而這是全網身份管理工具不一定會做的,不然它就會變的臃腫。比如,在一個GameID管理平臺里面,用戶可能可以根據其它GameID的信息展示,來交同一個MMORPG內相同魔法職業的玩家為好友,但如果一個錢包/域名項目要做多個那么細分的功能,就會提高產品的復雜度,從而面臨許多產品設計上的挑戰。

四、對DID未來發展的終極形態的思考

首先,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與個人日常生活深度綁定的數字身份:

這個DID每個人只能有一個,通行于Web3全網,甚至可能通過KYC等方式和用戶的現實身份所綁定,從而更好的和鏈下世界所互動。

Web3域名,是這個DID的唯一標識符,也就是用戶在Web3的名字。

用戶通過一種功能遠比現在強大的多的錢包,來管理這個DID;在錢包內部,可能集成了多個身份聚合協議,來實現用戶多地址、多合約的數據聚合,全面的展現用戶在各條鏈、各個地址上的憑證、局部身份、關系圖譜等,作為一個整體用戶畫像。

用戶通過錢包,和社交、招聘、DAO治理等應用場景交互。通過加密技術,用戶可以自主控制項目方獲取數據的權限,從而實現數據主權歸用戶所有。

其次,每一個人在一些局部場景,或者是一些無需PoP的場景,擁有多個不同的數字身份,從而在不同的場景下展現不同的自我。用戶可以自由控制這些身份之間的相互連接,在特定的場景使用對應的身份。

五、上篇總結

通過以上的梳理,希望以后當讀者再看到一個項目在講DID相關的敘事的時候,能清楚的知道這個「DID」指的是具體什么樣的「去中心化身份」:是在講某類具體憑證的發布,還是在講各種憑證聚合為身份的過程,還是在講用戶對身份的管理,抑或是在講這套身份體系的具體應用場景?

非常值得提的一點是,一個DID相關的項目往往會做不止一層;比如說,之前分析的Next.ID既向域名那樣做用戶側的身份交互,也會向很多身份protocol那樣做身份聚合;ARCx既準備做信用評分憑證的發布,也會做與之相關的應用。

下圖是一個對DID相關賽道的梳理,作為上篇的收尾。

下篇:DID靈魂三問

在下篇中,筆者將通過三個問題,闡述一些自己對DID領域的思考理解:

DID現在究竟是誰的需求?

為什么DID還處于萌芽期,且發展緩慢?

DID賽道,應該怎么投?

一、DID,現在究竟是誰的需求?

1.1DID,現在不是用戶的需求

通過之前的梳理,可能不少讀者已經發現了,在很多情況下DID本身并不是用戶的直接需求!從產品經理的視角來看,DID如果要面向用戶,往往要通過具體的應用場景。

試想,如果你現在沒有具體的應用需求,你有興趣去主動獲取各種憑證,或者到一些身份聚合/管理工具(比如Next.id),把自己的郵箱、Twitter、各錢包地址都Connect起來么?相信大多數用戶是不會的。

雖然如果項目方提供一定激勵,也肯定能夠吸引一些用戶,但DID類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單純靠這種激勵本身難以帶來用戶的持續留存,這和NFT、GameFi等其它類別項目不太一樣。

從長期來看,隨著DID發展的逐漸健全,用戶對個人身份數據的管理和利用的意識也會越來越高,那么有可能會出現對身份管理的需求先于具體應用場景的情形。但在DID賽道還處于萌芽期的當下,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1.2DID,是應用場景項目方的需求

其實,受益于DID更多的,還是具體應用場景的項目方。無論是基于憑證的快速篩選,還是快速獲取用戶在Web3的畫像,都會給在冷啟動階段的項目方帶來直接的增益。

不過,應用場景在真正用DID、構建DID的時候,未必要和用戶強調DID這個概念,它是抽象在產品的邏輯之中的。所以,更多的時候DID這個概念出現于項目的敘事和大家的討論中,而不是具體的應用場景中,也就不奇怪了。

二、為什么DID賽道還處于萌芽期,且發展緩慢?

公認的事實是:DID的概念可以追溯到Web2時代,從去年11月ENS發幣后開始火爆,但現在DID賽道還處于萌芽期。雖然和DID相關的項目非常多,但至今DID的形態都還沒有定論,也沒有哪一個DID體系的數據積累已經有出現網絡效應的跡象。

在理清楚DID的發展需要具體應用場景之后,不難理解這個問題:這和當前Web3發展的「超金融化」,非金融類Web3項目發展緩慢有關。當我們去看和DID敘事相關的應用場景的時候,可以發現幾乎所有非金融類的Web3項目,都可以引入DID敘事。

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本質上是要回答為什么各個DID相關的Web3應用場景相關的賽道發展緩慢。

2.1Web3非金融類應用場景發展緩慢的三個原因

筆者認為下面三條邏輯,適用于所有的Web3非金融類應用場景類項目的分析,包括社交、游戲、招聘等。

Web3應用的用戶體驗,當下和對應的Web2應用差的很遠。無論是產品的使用門檻、網絡延遲還是操作費用,都高于Web2。

Web3應用的用戶基數,遠小于Web2,且分散在世界各地。這不僅阻礙了現實世界和鏈上世界的聯通,也給網絡效應的積累帶來了更多的困難。

現在處于熊市周期,不少用戶的資產虧損、鏈上活動頻率降低,甚至也已經有些用戶開始像2018年那樣懷疑整個行業,直接「退圈」;這使得Web3應用類項目的啟動更加艱難

上述這些每一條,都可能是一個Web3應用場景類項目難以發展的重要原因。那是不是Web3應用類項目就沒有發展機會了呢?并不是。在一些Web3原生、Web2做不了的場景,即使有上面問題,相關的產品也能夠體現出它的價值。

2.2ToC的信用借貸,中短期內是偽命題

信用借貸,是DID的應用場景中最金融化的。這也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議題,因為現有的DeFi幾乎都是超額質押,資本利用效率低,理論上信用借貸可以提高用戶的資金利用效率,Web3用戶對此也會有較強的需求。

然而,筆者認為,ToC信用借貸在中短期內,都是一個偽命題,或者是一個極其小眾的領域。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Web3世界并沒有像Web2那樣,對不償還的貸款有追索機制。因此不償還貸款的極限代價,是失去一套鏈上身份的可用性。

有人可能會說,數字身份本身也是值錢的,你可能不希望放棄你用了多年的地址、域名等身份標識,包括上面的各種憑證和關系數據的累積。但問題是,捫心自問,多數Web3用戶當前的鏈上身份又能值多少錢?如果能夠「信用貸款」100U,多少用戶可能想著不還錢、寧愿重建身份?除非信用審核的門檻極高,但這也會讓其變成一個極其小眾的產品。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做KYC、人臉識別,可能得以規避這個問題。然而事實上,在各不發達國家的鄉村地區,不值錢的個人真實身份數據比比皆是。想一想大家日常看到的「某交易所KYC賬號批量出售」等信息吧,只要「信用額度」高于一個身份的構建成本,就會出現職業的「養號」用戶,批量構建滿足要求的身份,然后不還貸款,薅項目方的羊毛。

ToC信用借貸的成熟,可能需要等待整個DID體系的成熟:一方面,隨著各種高價值憑證和各種數據關系的積累,數字身份的構建成本、放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隨著各國監管的滲透,Web3的貸款可能也會建立起法律追索機制,這會提高用戶不還貸款的代價。

三、DID賽道一級投資的邏輯是什么?

在這里,筆者分享一部分個人對DID賽道一級投資的整體思考:

整體邏輯:從用戶出發,應用先于協議

具體優先級:身份管理>應用場景>憑證發布>身份聚合protocol

3.1整體邏輯:從用戶出發,應用先于協議

這里的「應用」,是廣義的「面向用戶」概念,包括具體場景、身份管理、憑證發布「協議」,泛指不直接面向用戶的各種protocol產品,它們往往以API調用的形式,服務于應用項目方或者其他協議。

有一些協議項目方,可能是這樣思考的:作為一個協議,我會不斷的說服更多的應用項目方來接入我的協議,這些應用可能多數只是曇花一現,少數可能發展不錯,但無論如何,我的數據都積累起來了,開始有了數據壁壘和網絡效應;這樣我的價值也越來越高,會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層項目來找我合作;最后,我就可以對API收費,或者是提供相關增值服務。誠然,上述邏輯是有已經道理的,也是有走通的可能性的。

但筆者主要出于以下原因,更偏向于應用優先:

首先,在數據的流向上,應用一定先行于協議,從而會有更大的主動權。協議與應用之爭乍看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但其實不是。因為前文已經論述過了,DID數據的積累,依賴于用戶在具體應用場景的互動。

其次,協議項目方做的東西,可能并不成熟,還在概念/測試階段;即使成熟了,也可能并不能很好的滿足應用項目方的需求。應用方與其反饋給協議方、期待其迭代,不如自己做一個。

更現實一點來看,數據壁壘、網絡效應這種如此優秀的、已經被Web2驗證的敘事,在賽道發展的萌芽期,沒有任何優秀、有野心的應用項目團隊會主動放棄這個敘事,而把這種價值的捕獲完全交給其他項目方做的協議。

畢竟,當前Web3應用類項目的融資本身就很艱難了,應用項目方為什么不自己把協議相關的DID敘事也講了,來作為其估值支撐呢?比如,先通過應用本身吸引用戶參與、積累數據,然后將用戶在應用內的數據協議化,給相關的合作伙伴、生態系統使用,從而進一步積累數據,最終發展成為一個DID體系。這個敘事很多時候是完全講的通的。

再加上多數DID的協議其實缺少技術壁壘,壁壘更多體現在一定的工程復雜度上;對于優秀的團隊而言,在一開始就自研協議,難度不會很高;即使應用項目方初期為了產品快速迭代用了其它的協議,如果應用真的能夠獲得一定成功,項目方也可能會考慮自研協議,來提升項目的發展上限。

3.2具體值得關注的細分賽道

優先級:身份管理>應用場景≈憑證發布>身份聚合protocol

身份管理工具類的項目:以錢包、域名類項目為優先。畢竟在未來筆者對DID的終極形態構想中,這兩者都占據著非常核心的位置。

應用場景類的項目:之前說到,更多的機會出現在Web3原生的應用需求、而不是Web2產品的復刻。基于憑證的Web3招聘,基于NFT的興趣社交/異性社交等,都是屬于這種不可替代的Web3場景。

憑證發布類項目:憑證發布工具/平臺這塊,可能會跑出1-2個頭部的通用項目,和數個細分應用場景的相應工具;具體的憑證發布類項目如果能提供高價值的憑證,那也是值得關注的。

Tags:DIDWEBWEB3IDSDIDPweb3游戲龍之島web3游戲開發ids幣騙局

波場
Web3游戲的未來:Play-to-Own將提供可持續性的動力_WEB:PLA

原文作者:Arthur,DefianceCapital創始人 原文編譯:白澤研究院 第一款視頻游戲于上世紀70年代發布并上市,在此后的幾十年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00/1/1 0:00:00
CDE Global 關于上線FUT的公告_Chain:quarkchain幣發行人

尊敬的CDEGlobal用戶:CDEGlobal將于2022年09月30日上線FUT/USDT交易對.

1900/1/1 0:00:00
以太坊價格剛剛逆轉,1200 美元即將到來,這就是為什么_USD:EverEarn ETH

以太坊從兌美元的1,400美元阻力位開始大幅下跌。ETH正在走低,甚至可能滑向1,200美元的水平。以太坊在1,350美元和1,320美元支撐位下方獲得看跌勢頭.

1900/1/1 0:00:00
Terra LUNA在暴漲之后,9 月能否以爆炸式收尾?_LUN:FLUNAR

TerraLUNA加密貨幣價格預測仍然看漲,因為代幣正在上漲,在過去24小時內上漲了28%以上。此前,LUNA交易呈看跌趨勢,自9月9日以來下跌66%.

1900/1/1 0:00:00
一文盤點值得關注的10大GameFi游戲開發商_GAME:EFI

原文來源:hackernoon原文編譯:ChinaDeFiGameFi市場正在崛起,新的Play-2-Earn游戲吸引了狂熱玩家的注意力,并有望帶來豐富的游戲體驗.

1900/1/1 0:00:00
CoinW亮相亞洲頂級加密大會 推動行業合作共贏_COIN:COI

2022年9月28日,亞洲首屈一指的加密貨幣會議——TOKEN2049在新加坡新地標濱海灣金沙酒店隆重召開.

1900/1/1 0:00:00
ads